送别郑怀兴:中国戏曲界的“三驾马车”之一

来源: 凤凰网
2024-06-26 11:06:21

  中新网莆田12月17日电 题:送别郑怀兴:中国戏曲界的“三驾马车”之一

  作者 叶秋云

  “剧以写心 心以传神 清泪新亭 风操都下……”17日,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殡仪馆告别厅举行。告别厅外,一幅幅白底黑字对联随风飘扬,似在冬日里送别逝者。

  告别仪式现场,郑怀兴的众多亲朋好友,还有全国各地戏曲界的人士前来送别悼念,未能前往的戏曲界人士纷纷送来花篮与花圈表达哀思之情。

  “郑怀兴为中国戏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戏曲事业的重大损失。”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一级编剧陈涌泉如是感慨道。

  郑怀兴于1948年出生,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人。1981年,他以莆仙戏《新亭泪》成名于剧坛。如今在戏曲界,郑怀兴与魏明伦、郭启宏被并称为“中国戏曲界三驾马车”。

  莆仙戏是古老剧种之一,成于宋,盛于明清,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历史最悠久、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独特的戏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老舍曾写下诗句盛赞莆仙戏。

  陈涌泉说,郑怀兴长期扎根基 层,可以说是和莆仙戏有着血浓于水的渊源

  对此,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团长黄永志感慨颇深。他还未进入鲤声剧团,便对郑怀兴仰慕已久。19岁进入鲤声剧团后,开始和郑怀兴正式接触。

  黄永志说:“这么多年来,鲤声剧团基本上都是排郑怀兴老师的剧本,他对仙游县鲤声剧团的发展和莆仙戏的推广、传承,贡献非常之大。”

  据悉,鲤声剧团,成立于1952年,培养造就了陈仁鉴、郑怀兴等中国知名剧作家和一大批优秀导演艺术家、戏曲音乐家。翻开《20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戏曲卷》,中国67部优秀剧目作品中,仙游县鲤声剧团有2部,由郑怀兴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新亭泪》赫然在内。

  黄永志表示,郑怀兴老师一直说“感恩鲤声剧团培养了他”,所以,他也一直在回报鲤声剧团,无偿创作了新编历史剧《林龙江》等众多剧本,让鲤声剧团发展越来越好。

  据悉,鲤声剧团曾连续两次受邀到法国巴黎演出,展示莆仙戏这一古老剧种独特的艺术魅力。黄永志说,正是包括郑怀兴老师在内的老一辈剧作家、艺术家的不懈努力,让鲤声剧团能够频频走出福建,乃至走出国门。

  可谓,文如其人,戏如人生。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新斌表示,郑怀兴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内在气质。他有一种率真、天真甚至可爱。他有时又像一个不合时宜、不愿随波逐流的倔老头,不轻易就范、不轻易迁就,更不轻易盲从。他刻画的“傅山”(晋剧《傅山进京》主人公)身上的某些性格特点,在他身上似乎也有。

  作为目前中国戏曲界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业界普遍认为郑怀兴先生的作品“后劲儿”很足。曾有专家评论称:郑怀兴是当代富有文人气质的剧作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浓重的文人情怀和文化情结,总是能带动一个剧团甚至一个剧种人文品格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如《傅山进京》《布衣于成龙》之于山西晋剧,《赵武灵王》之于福建京剧,《青藤狂士》之于湖北京剧,《海瑞》之于海南琼剧,《北魏孝文帝》之于河南豫剧。

  陈涌泉说,目前,莆仙戏和郑怀兴老师的影响都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我相信像郑怀兴老师这样的优秀剧作家,随着时光流逝,他的作品在海内外的影响会与日俱增,知名度也会越来越大。”(完)

  据了解,已发掘的7座“甲”字形大墓,其中规模最大者全长36.6米。“甲”字形墓葬均被盗严重,四周有活土二层台,其中六座大墓均发现有1人至3人数量不等的殉人。此外,“甲”字形大墓在墓道中均埋葬有数量不等整车马,马车有两马、驷马之分,根据墓葬规模略有等差。通过墓葬规模、附属车马坑以及墓道内埋葬整车马的现象,专家判断甲字形墓的墓主有可能是“京”国的国君及其夫人。

210户乡亲

  截至2月11日,春运36天以来,哈尔滨机场共保障航班起降15230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10万人次,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98.4%、91%,高于中国平均值的13.4和15个百分点。

  认为利益受损的只是一部分老年人,并不代表所有的老年人,不同人群诉求是不一样的。现在感觉到利益受损的人主要是平常有小病的老年人,个人账户的资金能够涵盖他们日常买药看病的费用,如果个人账户资金下降,会对他们日常就医支付有影响;但对于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并且要去门诊就医的老年人来说,他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是不够的,按照之前的政策,花完个人账户的资金之后,门诊费用都得自费。所以,对于门诊费用较高的老年人来说,利益不仅不会受损,反而能获得一个更高的报销水平。

  <strong>守护超特高压变电站平稳运行</strong>

  沉浸式种地与综艺节目的“牵手”,实属首次。37次收割机陷泥、48次农机维修、收获62.66吨水稻……第一次体验农耕生活的“种地小队”,在田地里经历重重考验。与播种下的种子一起成长。节目真实还原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并透过他们展现中国当代农村普通的劳动人民如何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钱”,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和精神。

廖秋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