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4亿元!年内最大主动偏股新基金来了

来源: 格隆汇
2024-06-20 19:59:53

  来源: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日前成立的兴证全球红利混合首发募资13.98亿元,创下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以来新发规模新高。受访公募人士认为,虽然已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上涨,但红利指数并没有透支底层资产的盈利增长水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红利资产仍是投资者获取相对收益的重要选择。

  募资近14亿元

  年内最大新发主动权益基金诞生

  兴证全球基金发布公告,旗下主动权益新基金兴证全球红利混合于6月18日成立。

  该基金募集期自5月20日至6月14日止,募集期间吸引了15011户有效认购,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13.98亿元。根据Wind数据,截至6月20日,兴证全球红利混合是今年发行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 

  紧随其后的是3月14日成立的中欧景气精选,发行规模为11.1亿元。此外,富达悦享红利优选、兴证全球创新优势、万家国企动力、宝盈价值成长、大成卓远视野等5只主动权益基金的发行规模均超过8亿元。

  由于市场持续震荡,年内主动权益基金整体发行难度较大,不少基金“踩线”成立,还有很多采取发起式。

  整体而言,上述相对热销的基金大多来自主动权益投资能力较强的公司,基金经理风格偏稳健,较为擅长高股息策略,因此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吸引力。

  今年以来红利类资产表现强劲,多只红利策略基金净值涨幅超过10%,多只红利ETF份额大幅增长。

  谈及新基金的投资方法,兴证全球红利混合基金经理张晓峰介绍,红利策略更重要的关注点应该是规避价值陷阱,因此新产品将先通过多个较为常见的选股因子如质量、动量、股息率等,对红利类资产进行初步筛选,再根据基本面研究进一步剔除一些量化指标未能发现的价值陷阱类资产。

  他表示,对于掏空式分红、“跌出来”的高股息、周期性高股息等现象需保持警惕;对于高杠杆高股息公司的可持续性也应该保持关注;此外,对于一些拥有良好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记录、基本面相对稳定,但股息率略低的资产,也会通过主动判断进行配置。

  红利基金迎密集布局

  自5月20日大盘回调以来,红利策略超额收益再度走强。在红利策略亮眼表现的带动下,相关基金产品迎来发行高峰。

  Wind数据显示,目前有10只红利基金正在发行,包括3只主动权益基金,6只被动指数基金,以及1只QDII基金。证监会发布的行政审批进度则显示,还有20只名称中带“红利”的基金正在排队待审。

  对于红利资产未来能否延续上涨趋势,张晓峰认为在目前“资产荒”的环境下,红利资产仍有一定可持续性。30年国债目前收益率约为2.6%,而主流红利指数仍有4%—5%的股息率,相信红利指数底层收益率明显优于长期国债,长期持有的情况下应该能够战胜长期国债。红利资产本身并不存在超额收益的概念,而是一种BETA。

  “所以我们只能从红利风格有望获得稳健的分红这一角度断言其未来有望持续,但并不能断言这一风格未来会比其他风格表现得更强或更弱。”他说。

  万家中证红利ETF基金经理杨坤判断,总体而言,中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和估值都处在相对合理的位置。具体到投资上,杨坤建议,凭借波动低、长期上行的特点,红利类资产适合作为底仓。投资者可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配置部分红利资产作为底仓,也可以结合自己专业投资能力和对细分行业主题的判断,阶段性参与高成长、高波动的投资。

 

责任编辑:杨红卜

  中国墨西哥商会公共事务总监鲁海认为,中国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仅便利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复苏,为促进中外交流和民心相通增添更多活力。“随着新政策的实施,预计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的旅游和文化往来将进一步复苏。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为避免下文的比较失真,文末的附录给出了精确的人均数据。但是,为便于大家对此有直观的认识,图1呈现的是按人口比例换算美国、欧盟、新西兰和中国新冠累计死亡病例,以使大家了解换算后的死亡数字对中国这样人口规模的国家意味着什么。

  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采访的党建学者表示,经过新时代十年全面从严治党实践锤炼,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如今,习近平强调“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永远吹冲锋号”,释出中共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松、半步不退的鲜明态度。

  为拓展新市场,将组织天津市纺织、日用品、汽配等行业的30余家企业随团出访,分别与日中经济贸易中心、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等机构进行对接,实地拜访永旺、易客满、韩国新世界百货等企业,推动经营天津优质特色商品的出口企业进入全球采购渠道和跨境电商网络。

  分享经验

  西方政府听任数百万人死亡的理由是认为这将导致经济增长——据说这是西方政府指责中国的抗疫政策会导致增长放缓的原因。事实上,正如上文所述,这是西方政府和大众媒体炮制的谎言。这种形势将在2023年继续下去。2023年,通胀高企意味着不得不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美国和欧盟经济增长将放缓。相比之下,较低的通胀率意味着中国制定合理措施以刺激经济的空间依旧存在。

廖秋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