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回顾不凡路(文艺创作谈)

来源: 气象小秘书
2024-07-01 19:21:26

  2024年,中国人的探月 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启动20周年。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前后,我们拍摄的讲述中国探月历程的4集纪录片《中国探月》亮相荧屏。专家认为,这部纪录片以恢宏大气的视觉影像、精巧细致的结构设计和灵动诗意的表现方式,探索了科学纪录片尤其是航天题材科学纪录片的别样形态,给相关类型创作和艺术表现带来启发。

  这部纪录片从月球上的一片绿叶说起。2019年1月,一粒棉花的种子在月球上生根、发芽。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培育出植物,这项神奇的实验发生在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内部。我们没有为纪录片建立复杂的逻辑,而是选择12个与中国探月工程发展与成就相关的关键词或短语,如“飞向月背”“鹊桥号”“玉兔的探索”“新的观测点”等,展开新颖而细致的叙述和解读。每一个关键词或短语都建立起一个单元,或者讲解一个科学原理,比如用“链球运动”解读星球关系;或者是一次紧张的现场真实记录与还原,比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遥控“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采集月壤。在主持人的串联下,节目力求在不同的叙述风格中建立节奏,打破观众观赏节目的疲惫感,同时也给重大题材和宏大叙事找到简单易懂的表达。

  《中国探月》在影像上特意体现人类的渺小,因为面对浩瀚宇宙,人类确实是十分渺小的,也以此反衬人类宇宙探索精神的伟大和中国探月人的壮志豪情。深邃浩渺宇宙中慢慢浮现的遥远星球、火箭发射时腾空的巨焰、庞大的运载火箭塔台上远看小小的工程人员等极度铺陈的恢弘影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纪录片影像语言和视觉效果,也在主持人与摄影棚宏大舞美背景的对比中被强化,那些关于宇宙、关于人类、关于中国月球探索的描绘显得那样动人,让人由衷赞叹:中国人正凌云踏月,逐梦星河!

  20年来,中国探月工程留下了曲折却隽永的历史印迹,成为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记录,书写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辉煌篇章。纪录片《中国探月》给观众带来一场人类与宇宙的深度对话,也讲述了一部激荡人心的中国探月传奇。

过年的习俗丰富多样

  ——专访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燕林

  业内人士认为,跨文化元素在电影《喀什古丽》中凸显,影片中从不同民族人物的塑造,再到贯穿影片的塔吉克鹰笛、维吾尔族歌舞以及美食等等,处处体现出新疆多元的民族文化。

  对于王羽的这份特殊礼物,她很快有了想法。这两天春节临近,她专门将原本贴有自己照片的一块墙面收拾妥当,将双喜饰品贴在上面。“马上就是春节了,这些大红喜字很漂亮!贴出来,沾沾她的喜气!”“白大侠”说。

  “在广东生活20年了,不太适应老家的冬天,回去手脚、耳朵全要冻伤。”在深圳打拼8年,王国强一年是在家过春节的。每年春节,出租车公司给予7天免租期优惠,起步价也翻倍,他则趁机想多拉点客,多赚点钱。而每年在家里收小麦时,王国强就会回去帮着父母干农活。

  第七条 具有企业统一标识,并在营业场所、宣传资料等处全面适当使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卢淑芬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