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艘沉船考古成果发布 中国水下考古走向深远海

来源: 股城网
2024-06-25 14:54:46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新成果发布

  实证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历史事实

  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后经证实,这些陶罐来自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沉睡数百年的古代沉船。

  隔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深海考古重大进展:我国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了首个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由此,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正式启动,中国深海考古开启新篇章。

  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

  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联合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了3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今年6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海南琼海发布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探明了两艘沉船的分布范围,获取了沉船所在海域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初步掌握了沉船遗址部分区域和重要位置的地层堆积和埋藏情况,基本明确了沉船时代和保存现状,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制订和总结了多项深海考古调查的技术规范、策略要求和工作流程。

  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经考古调查确认,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区和条形区组成。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船货构成的堆积,长约37米、宽约11米,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约3米。环形区和条形区遗物数量少且分布较为零散。船体位于遗址核心区,上部结构不存,残存部分大多被掩埋覆盖,仅在部分位置暴露出隔舱板、底板等,可见10个以上分舱,发现2处疑似桅座结构。“一号沉船遗址遗物包括并不限于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数量超10万件。3个阶段调查共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红绿彩、珐华、单色釉、素三彩等瓷器,酱釉陶器,铜钱等文物890件(套 )。其中,部分瓷器外底有款,款文有‘福’‘正’‘太平’‘吴文自造’等。”宋建忠说。

  二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核心区南北长约21米、东西最宽约8米,以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原木堆积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铅锡器等。散落区可见陶瓷器、螺壳和零星原木等。3个阶段考古调查从二号沉船遗址共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遗物38件。

  再现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西北距离三亚约150公里。

  关于其年代确定,相关专家认为,通过器形、装饰纹样等对比分析,一号沉船遗址的青花瓷器与景德镇明代中期窑址及福建老牛礁、西沙群岛盘石屿一号、菲律宾利纳号等明代中期沉船和吉林扶余明代中期墓葬的同类器物相近,其年代为明正德年间;二号沉船遗址青花瓷器装饰的仙人乘槎纹样具有典型的明弘治特点,其年代为明弘治年间。

  在宋建忠看来,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的第三阶段水下考古调查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是发现了“丙寅年造”的红绿彩碗,“以前我们根据出水瓷器初步推测一号沉船的年代为正德时期,‘丙寅年造’的瓷器实证了一号沉船的年代”。

  关于航路航线,有专家推测一号沉船的始发港可能为福建或广东,经华南沿海沿岸航行后,从海南岛东部穿南海西北陆坡海域,沿越南中南部抵达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中转地点。二号沉船在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中转地点装载原木后经越南中南部,穿过南海西北陆坡海域,经海南岛东部,抵达中国港口。

  宋建忠表示,两处沉船中,一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一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同时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关强表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最重要的是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乃至丝绸之路研究都具有贡献。

  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相融合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中国以深潜技术为代表的深海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深海考古迅速起步,飞速发展。

  在今年3月揭晓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入选。

  相关专家表示,该遗址考古调查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近岸或者岛礁的浅水海域考古,潜水员主要借助水肺潜水技术装备进行考古研究。而深海考古,由于水深远远超过了人体所能够承受的压力,必须借助潜水器才能到达沉船遗址区。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自2017年底交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后,主要承担4500米海域范围内的科学考察任务,比如地质构造勘察、水下考古、应急救援等工作。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记者了解,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深海考古调查首次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如长基线定位系统提高了定位导航和位置标注的精度;使用潜载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对沉船遗址进行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了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使用潜载抽泥、吹泥装置对计划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区域进行了抽泥、吹泥作业;使用潜水器柔性机械手提取文物,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底层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采用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结合作业的形式,探索深海考古调查的路径和模式。

  “2024年6月1日,我下潜执行SY686潜次,在这个潜次中,我们可使用的探测设备包括了测深侧扫、多波束、浅剖、磁力仪、激光扫描设备和摄影测绘的高清相机。而仅仅在一年前的6月1日,我们执行SY566潜次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的时候,当时可选的探测设备仅有一种。”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传绪说。

  他表示,在过去一年中,解决了高精度定位导航、大范围深海摄影测绘等技术难题,同时进行国产自研多波束和浅剖设备的研发与集成应用。“得益于国家在深海技术装备领域的长期布局和积累,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深海考古这一新命题之前,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历时一年,摸索出了一套深海考古的技术装备体系和流程规范。”

  延伸阅读

  关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后续的考古、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一是持续做好考古研究。在全面总结3个阶段调查成果基础上,抓紧编制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工作计划,开展重点发掘,最大限度获取沉船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开展南海重点海域及远洋航线深海考古调查,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序开展近海、深远海水下文物调查,进一步摸清水下文物家底。强化研究导向和课题意识,深入开展深海考古重大课题研究和深海考古专用技术装备研发。

  二是加强沉船遗址保护,按照原址保护的工作思路,科学制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水下文物保护规划,明确具体保护措施。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保护机制,加强沉船及周边海域水面、水下监测。

  针对ChatGPT带来的问题,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担忧恐惧的情绪并不会带来多大帮助,相比拒绝,了解它更为重要。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37万亿斤,同比增产74亿斤,各类重要农产品供应量足价稳;乡村产业发展壮大,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18.5万亿元,同比增长4%左右;农村就地就近就业率超过9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实际增长4.2%。

  ChatGPT火了,在国内连续多日冲上热搜榜,一时与ChatGPT相关的各种信息遍布网络。

  关于微软将在多少年内向OpenAI交付这100亿美元也还是未知的。此外,目前尚不清楚微软是否必须在许可或版税方面向OpenAI支付任何费用,由此才能在其产品套件中使用OpenAI的技术。如果微软将ChatGPT集成到必应(Bing)中,OpenAI会在每次搜索中有微小获益吗?

  如何设计微课?黎加厚认为,线上的微课和线下的课本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材。基于此,他将微课的落地分为四步,即分析、设计、制作、评价。具体而言是,分析学生教材,挑出难点、重点,用于微课制作;设计出受学生喜爱的、具有创意点的微课;在微课制作环节,利用技术手段将创意落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微课进行评价。

  保障品质实现观影自由

李纯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