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盘活“非遗财富” 变身百姓致富“大产业”

来源: 南风窗
2024-06-12 03:07:00

  央视网消息:除了挂艾草,佩戴香囊也是端午特有的习俗。香囊也叫香包,制作时将多种草药研制成细末,放入袋中,有避秽浊、御疾病的功效。在甘肃庆阳,当地有制作香包的传统。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煜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庆阳香包绣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眼下,她正在和绣娘们一起赶制香包订单。

  香包也叫香囊,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人们将多种草药研制成细末放入药袋,百姓通过口鼻吸入体内,以达到避秽浊、御疾病的功效。

  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人也把它叫做“绌绌”。

  一枚针、一把线、一块布,看着简单,但是,当自己上手操作时,才真切感受到“非遗”没那么简单。庆阳香包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穗都是五颜六色的彩线,刺绣针法多达80多种。

  五彩缤纷的布料上,绣娘们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天地万物、山川日月都可入画,再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绵和中草香料,便是一件寄托祝愿祈福的庆阳香包。

  古老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盘活“非遗财富

  一代代的庆阳香包如何在一针一线中不断探索?千年技艺如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小香包如何推向大市场、带动大产业?

  在庆阳市庆城县驿马镇驿马村,“90后”绣娘孟亭亭正在工坊里和姐妹们赶制订单。

  孟亭亭8岁就跟着父母学做刺绣,16岁学习计算机图像处理服装设计专业。如今,她组建了香包创意研发团队,设计人员结合年轻人的喜好,将传统香包、刺绣与现代元素融合,推出一系列“新”庆阳香包产品。

  像孟亭亭这样做香包传承创新的工坊在庆阳市还有很多。

  夜幕降临,订单基本已经处理差不多。金亮亮开始整理一天的销货单、核对账单。

  目前,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有190家,年产香包1000多万件,带动从业人员10万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香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庆阳市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新华社记者赵冰

  <strong>总台央视记者 杨潇:</strong>今年整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工作核心,您会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概括?

  “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全球疫情仍然蔓延等不利因素,比邻而居的中菲两国增进合作、充分开发两国经贸互补性是共同应对有关不利因素、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的必然选择。”许宁宁说。

  展望新的一年,胡兆明说,党的对外工作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政党间交流合作促进国家间协调合作,以党际关系推动国家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更好服务党的各项事业,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为了让医护人员全身心投入抗“疫”一线,记者了解到,寒假期间,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开展“医护天使”公益托管服务。该县第一小学和青少年宫的教师志愿者为60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医护工作者的孩子提供为期两周的日常看护,并开设红色研学、劳动教育、体育运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通知》称,支持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乡村教师岗位补助计划范围的中小学、乡镇(街道)农业服务机构等事业单位,按照不超过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3%增设定向副高级岗位(以下简称“定向岗位”),专项用于聘用取得“定向评价”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杜莉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