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峡论坛)台湾教师的闽南文化情结:不管什么腔调,都是同一种母语

来源: 慧聪网
2024-06-16 16:36:59

  中新社厦门6月15日电 题:台湾教师的闽南文化情结:不管什么腔调,都是同一种母语

  作者 叶秋云

  出生于台湾高雄,祖籍地在闽南地区,李姿莹从小浸润在闽南文化里,对闽南文化十分热爱。

  李姿莹与漳州结缘,也与闽南文化有关。2013年,还是研究生的李姿莹参加了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这是我研究闽南文化以来,第一次踏上闽南这块土地。”

  短短几天,李姿莹欣喜发现,漳州与台湾有非常相似的风土人情,给她一种回家的感觉,非常的亲切。“那一周的活动,除了让我对闽南从一种模糊的概念开始有了真切的新感受外,我还结识了很多好朋友。”

  李姿莹提及的“好朋友”,其中一位便是她的丈夫徐雁飞。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期间,漳州诏安小伙徐雁飞担任研习营活动的导游,与李姿莹就此相识,之后相知、相爱。

  2018年9月,从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李姿莹追随着爱情的脚步,入职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闽南民俗等课程。次年,她与徐雁飞组建了两岸婚姻家庭。

  在闽南师范大学,李姿莹还给学生上戏曲研习课。此次论坛大会上,她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歌仔戏的热爱。她说,歌仔戏根在大陆,起于台湾,流传于两岸。

  “我虽然不是歌仔戏出身,但我很爱看戏。”出于这份热爱,李姿莹开始剧本创作、研究和学习演出,并把这份热爱带给学生,“希望把这么有趣和美好的文化传承下去”。

  2021年,李姿莹创作的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在漳州市漳浦县上演。由闽南师范大学戏曲协会学生出演的这出闽南语歌仔戏,为两岸共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不少青春与传承气息。

  “我的学生们很有趣,因为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很多根本不会讲闽南语,所以他们的闽南语会有泉州腔 、厦门腔、漳州腔等。”李姿莹说,不管是什么腔,都是同一种母语、同一种文化。“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学生们充满成就感的眼神,我觉得这就是闽南文化新的传承。”李姿莹说。

  来漳州近六年,李姿莹已视这里为第二故乡。“漳州的古城老街、闽南美食,熟悉的乡音,亲切的街坊邻居,还有我最爱的家人,这一切都让我深深爱上这个第二故乡。”

  在李姿莹看来,闽南文化在两岸共生共荣,承载着两岸民间艺术文化的精华,见证着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结。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杜大伟说:“我们能在进行这场技术战的同时仍在其他各领域保持非常牢固的贸易关系吗?我的直觉是‘可以’。这建立在经济效益基础上,这是企业想要的,这让它们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

  “云帆计划”陪伴中小商家走完从1-100成长之路,基地GMV总支付增幅达135%。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十堰1月22日电 (许海芳 周容翼 吴俊)湖北武当山22日迎来大批游客登高祈福。当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一,据武当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统计,截至上午11时30分,游客已突破万人。

  一桌饭菜,汇聚南北各种食材。在距离百色2000多公里的山东寿光,初一早上,当地的部分田间地头、物流园区同样一派忙碌景象。作为全国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寿光拥有蔬菜大棚17.3万个,全年蔬菜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达450万吨。

  叙永县两河镇盖首山苗寨杨小五介绍,大年初一举行苗族踩山节活动,就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每年踩山节活动举办的时候,我们很多苗族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扬;同时各苗寨之间一起交流民族文化,相互增进感情,使民族团结一家亲。

  来长春8年,赖丽华在这里过了8个除夕。在她看来,事业亦是生活,长春是他乡亦是家乡。

强石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