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肥胖隐藏哪些风险?

来源: 北京商报
2024-06-29 12:26:12

视频:国家卫健委:超重肥胖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亟需加强干预来源:中国新闻网

  肥胖背后隐藏疾病风险

  今年5月,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会上介绍,肥胖是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维持健康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肥胖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122%。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卫兰香向中新健康表示,肥胖大多是饮食摄入过多,生活不规律、或者疾病引起身体内分泌的变化后,身体出现肥胖,而这类人群常常伴有甲减、胰岛素抵抗、月经异常、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痛风、脂肪肝等疾病。

  卫兰香提到,如果一个人连续两个月、三个月都是比原来更少吃,运动更多,体重还不降,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

  超重人群可通过体重管理回归健康

  据悉,“体重管理年”活动围绕学生、婴幼儿和学 龄前儿童、职业人群、孕产妇、老年人在内的五类重点人群,提出一系列体重管理规划。

  国家卫健委、全国妇联将指导各地按照规范,免费为城乡0至6岁儿童提供相应健康服务,加强科学育儿咨询指导服务,强化体格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运动指导,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国家卫健委还将推广应用孕期增重标准和孕产妇营养保健服务指南,推动孕产妇营养门诊建设,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

  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将牵头开展健康学校创建行动计划,配齐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学校医务室体重管理能力,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合理膳食、主动运动和心理干预等保健工作。高校也将开展大学生健身活动,将合理饮食、体重管理、科学生育等健康教育内容纳入选修课程。

  另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指导作用,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口餐食、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定期测量老年人体重、身高、腰围和基本运动功能等指标,开展体重管理综合干预指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表示,大多数超重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群属于能量过剩型肥胖,可以通过体重管理回归健康体重,获得健康效益。

  减重没有捷径,专家提倡体育运动碎片化

  中新健康注意到,近年来,减重需求兴起,产业链企业纷纷加码布局,如诺和诺德宣布其减重适应症药物司美格鲁肽在中国获批上市,国内其他药企也积极投入研发和生产类似药物。有投资机构估计,到2030年,全球减肥药市场的规模将飙升至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00亿元)。

  专家指出,肥胖的发生涉及复杂的机制,既有遗传因素,又受到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影响,还有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因此,减重也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超重者不能仅依赖减重药达到治疗目的,还应积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基础性疾病等。

  《自然》杂志旗下的Nature Portfolio近期发文,研究发现,相比平时不锻炼,每周450分钟的快走与多活4.5年有关,经常锻炼能增强免疫系统,预防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然而,全球25%的成年人达不到世卫组织推荐的每周运动量: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如快走)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锻炼(如跑步)。

  近年来,中菲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两国合作再拾强劲发展势头。目前,中国已是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市场。杜特尔特执政六年中,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与菲方“大建特建”计划深入对接,比农多—王城跨河公路桥等中菲合作项目的相继落地,也促进了两国人民“心心相通”。

  镇雄县人民医院院长翁大东说,依托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对口帮扶机制,医院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进一步增强与组团式帮扶医院的沟通联系,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对疑难危重病患远程会诊,最大程度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腹泻的患者到医院就诊,医生会综合病人的整体状况,比如每天腹泻的次数、排泄物的性状等来判断。每天腹泻次数到8次、10次,会界定为比较严重。有的人排泄物是像水一样的,说明身体里水分大量排出了,可能导致脱水。不同性状可能病因也不一样。

  1月2日,人社部官网发布了全国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3年1月1日),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2590元,为全国最高。14个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2000元及以上。

小欢欢的母亲

  黄盈直到2022年才排出了《我这半辈子》,讲述老舍的故事,却处处见出黄盈自己。很多台词如果是黄盈本人来说,也毫不违和。在剧的结尾,黄盈虚构了一场常顺(老舍)与父亲在鬼门关相见的戏。父亲没有抚养过常顺,却通过鬼门关前的一句话成为了常顺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下一次我见到你的时候,希望你不要这样面有愧色。”这种典型的父亲形象,出现在老舍背后,其实是黄盈想要通过《我这半辈子》传递的一份观念:“我觉得人人都有一个终点,你永远无法预料自己是怎么结束的,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当终点到来的时候,我们能做到‘不会面有愧色’地走过去。”

周珍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