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 众多记者来内蒙古看展,看到了什么?

来源: 美食天下
2024-06-27 13:52:01

  想要快速、直观地“读懂”内蒙古?去打卡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展览馆、内蒙古博物院也许是最佳方式之一。

  6月25日一早,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内蒙古展览馆,参观了“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主题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展。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主题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分为“人民领袖 情系北疆”“高瞻远瞩 把舵领航”“五大任务 担当奋进”“聚焦主线 模范前行”“人民至上 初心如磐”“勇闯新路 挺进中游”六大篇章,全面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深情关怀和厚爱期许,生动展现了各族干部群众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光伏治沙的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梁婉珊表示,“展览使我了解到内蒙古的发展印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新能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进步和转变。也感受到内蒙古全区上下涌动着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心向党、心向党中央,是内蒙古的光荣传统。走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展, 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献档案展品,全面展示了内蒙古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不论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各族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忠诚都毫不动摇。

  为采访团成员进行了生动讲解后,内蒙古展览馆宣传教育部讲解员白吉娜感触颇深:“我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 心用情地做好每一次讲解,讲好更多红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奋进历程,为内蒙古发展贡献一份光和热。

  随后,采访团成员来到了内蒙古博物院,在“大辽契丹”“交融汇聚”等展厅,通过一件件经典的藏品,一个个精彩的文物故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中国民族报社记者郑涵月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内蒙古,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博物院,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藏品,希望以后能多多来内蒙古采访、看展,多进行一些相关报道。”

  “内蒙古博物院现有藏品15万件套,设有‘远古世界’‘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交融汇聚’‘解放之路’等9个基本陈列,所有的陈列核心主题是一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讲解员刘弘轩介绍,内蒙古博物院积极打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系列展览,吸引着众多游客走进博物院,近年来,年均观众量达200多万人次,成为内蒙古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当天11时20分,从马祖福澳港驶来的“闽珠8号”客轮抵达福州马尾琅岐港,41名旅客入境。这是“两马”航线春节后开航的首个航班。

  据了解,该法庭是东北地区首个自贸区海事法庭,将为自贸区建设和航运事业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海事司法保障,对于完善区域法律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百色市那坡县边境线上,588号界碑屹立在百南乡红石山1096米的悬崖之上,通往界碑的巡边栈道如同“天梯”一般,紧挨着悬崖绝壁蜿蜒而上。春节期间,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移民管理警察坚持巡防边境一线,用脚步践行新春里的坚守。(完)

  春节前夕,“蟳埔簪花兔”“丹宁温暖兔”等四只兔子造型艺术装置陆续亮相泉州古城街头巷陌,极具泉州特色的装扮和精神内涵,集聚了超高人气,不仅吸引众多游客到古城各地“寻兔”打卡,更是迅速火爆全网,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讨论热潮。

  <strong>浙江省嘉兴市绿康农业 应超</strong><strong>:</strong>曾经我带领一个70岁左右的老年人学无人机,他当时就是觉得不可思议,我年纪这么大,还可以操作无人机在田里面干活,也是影响了周边几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人。

  2022年6月份以来,开封在建期房频繁出现延期交付或质量问题,新房市场更加一蹶不振。“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个月都没见几个来银行办理购房贷款业务的人。为了加快资金周转,不少开发商已经给出了最低价,甚至邀请银行在售楼处开办活动,以带动销售,但依然成效甚微。目前,当地绝大多数在售项目价格降到了每平米6000元左右,甚至更低。”

余欣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