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团洲垸:灾情中的温情

来源: 九派新闻
2024-07-10 17:01:51

  中新社岳阳7月8日电 题:洞庭湖团洲垸:灾情中的温情

  作者 白祖偕 唐小晴 尹柳清 徐志雄

  7月8日,湖南华容县团洲乡天气依旧炎热。为帮助受灾民众减少损失,长沙岳麓蓝天救援队副队长邱明星和队员冒着高温驾驶救生艇前往村民家中转移被洪水围困的家禽。

  “村民的家电我们也转移了一些,希望村民早日重回家园。”邱明星和队员额头上布满汗珠。

  各方力量投入救援

  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5日发生决口险情后,湖南省、岳阳市迅速组织处置、封堵,全力转移垸区民众。当晚,各方救援力量也立即开始全方位驰援。

  长沙岳麓蓝天救援队主要负责搜寻可能未转移人员,范围是决堤口右侧几十米外被淹片区。这里水流最湍急。一晚上搜寻,“有人吗?”被他们呼喊了200多次。

  邱明星说,决堤后,洞庭湖湖水迅速灌进居民区,很多民房被淹 没,一些民房倒塌。好在转移及时,垸内人员当晚便基本撤离完毕。

  不少被洪水困住的家禽站在了房顶、树干和漂浮物上。“所有搜救队在搜寻是否有人滞留时,都会把被困家禽一起救走。”洪水中往返近十趟,邱明星和队员未发现遗漏人员。

  安置点生活有保障

  湖南官方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做好服务保障,帮助受灾民众解决实际困难。截至7日,华容县已在城区设立华容县职业中专、状元湖实验学校、实验小学、章华学校四个安置点,共转移安置受灾民众3224人。

  华容县职业中专是四个安置点中最大的一个,1100多名受灾民众入住。记者在这里看到,宿舍里有空调、洗手池和独立卫浴,配备了牙膏、牙刷、提桶、脸盆、毛巾、被子、拖鞋等生活用品和家庭应急包。考虑到有的村民年纪大,有些原本的上下铺六人间只安排了三个人睡下铺。

  米饭、辣椒炒肉、鱼、青菜和冬瓜汤,安置点食堂菜品也是合理搭配,并提供西瓜、酸奶等水果和饮品。“还有梅菜扣肉、西红柿炒蛋、糯米鸡,要让村民吃得健康、安心。”华容县职业中专食堂一位志愿者说。

  志愿者们服务周到

  今年78岁的团北村村民易得宝的家距离溃决位置500多米。当时,洪水来得很快,正在稻田施肥的儿子发觉情况不对,连套鞋都没来得及脱,立马飞奔回家开车载着易得宝和老伴跑到大堤上。晚上6时许,政府部门安排车辆将他们转运至华容县职业中专安置点。

  “我们团北的(受灾民众)都住在这里,吃、喝、住都安排得挺好。”易得宝说,志愿者每天会巡房,询问老年人身体情况。

  紧急调运救灾物资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前期已向湖南调拨5.6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基础上,紧急增调5000个家庭应急包,支持华容县做好管涌溃口洪涝灾区受灾民众紧急转移安置工作。

  截至7日16时,相关企业向华容县紧急调拨47万份救灾捐赠物资,相关基金会援助家庭应急箱、女性关爱箱、生活用品包、自热食品、矿泉水、夏凉被等生活类救灾捐赠物资近8万件。

  许多爱心人士也加入到物资保障中。在距离华容县团洲垸不远的望君洲村村委会,刘龙伟和他的团队抓紧备餐。“中午要准备1000份餐,都是给一线抢险人员准备的。”得知团洲垸决堤后,刘龙伟一行驾驶餐车、带着物资赶往华容。

  “就想出点力,让一线人员能吃上热饭,有黄瓜炒肉、辣椒炒鸡、西红柿炒鸡蛋。每餐准备3到4个菜,打包好了就送过去。只要现场有需要,我们就一直在。”刘龙伟说。(完)

他曾经战斗过的战场

  就业是社会“稳定器”,也是经济“晴雨表”。“拼经济”“抢人工”的背后,是订单旺、生产忙的经济活力,是势头强、后劲足的发展动能。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住宿餐饮、旅游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恢复改善,有利于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体量大的优势。随着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地显效,经济持续恢复,带动就业需求扩大。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新的职业模式、更高的技能需求,意味着要在更高效的举措、更精准的保障、更周到的服务上想办法、谋出路,将岗位送到家门口、把人才送到企业身边,想方设法解决“招工难”“用工荒”问题。

  云南省足球协会自换届以来严格按照《云南省足球改革方案》奋楫笃行,扎实推进云南省足球事业的发展。2021年,在尊重教育和足球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了“培、训、赛、选、送”五位一体的青训体系,通过青训体系的打造、青少年足球联赛的举办,带领、推动云南省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

  中国经验落地非洲

  各地加密客运班次、增开定制客运线路、强化城乡客运衔接等方式,保障务工人员返岗运输。对于目的地集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开展上门售票服务;具备条件的,可提供包车、专列(包车厢)、包机等“点对点、一站式”运输服务。高校集中的地区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抵达的情况,通过开行校园专线、大站快车、区间车、延长运营时间等方式,及时疏解学生大客流。

  中原地区虽是中国青铜时代集大成者,但辉煌远不止在中原。从商朝起,青铜技术从中央向四方辐射,在各地落地生根,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如今最著名的是西南方向的三星堆遗址,纵目大面具、大立人、神树等充满神秘巫觋色彩的地方元素融入青铜,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的话说,是“商朝的技术,本地的题材”。

陈均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