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拉尔:万亩盐碱地变“米粮川” 头年耕种水稻亩产达500公斤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6-16 13:30:09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7日电 (戚亚平 石继良) 金黄的稻田间,收割机穿梭忙碌,稻香随风飘送。眼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6团双城镇万亩盐碱地水稻收割接近尾声。

  “这万亩盐碱地,今年是第一年耕种,年初预计能产水稻200公斤。头一年在这里种水稻就没指望能有什么收益,主要是为了洗盐压碱、改良土壤。目前收割下来亩产有500多公斤,超出我们的预期。”万亩盐碱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郑建江说。

  6团双城镇是在荒漠上建立起来的团镇,以前被称为荒地镇,经过70余年的发展,由荒漠变绿洲。但由于盐碱过重,仍有大片盐碱 地无人耕

  今年,第一师阿拉尔市按照“兵团统筹、师市主导、团场配合、国企投资运营”模式,构建“国企+民企+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由国有企业第一师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民营企业阿拉尔市禾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承种,将这片盐碱地打造成粮食产能提升示范区。

  原本白花花的“不毛之地”,缘何在一年时间就长出了金灿灿的水稻,逆袭成“米粮川”?

  “年初测算,土壤含盐量最少的也在16‰,高的超过30‰。这样的土壤根本种不出庄稼。盐碱地种出高产水稻,关键在压盐碱。”郑建江说。

  在种植过程中,承种企业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采用深耕粉碎松土机深耕60厘米,将土壤板结块横切旋磨均匀,粉碎成颗粒粉末状。这样,土壤中的盐碱随灌水沉降到深耕层底部,不会出现返盐返碱现象。同时,通过广施农家肥和土磷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土壤含盐量降至0.3%,pH值达到8.9,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承种企业还将现代化种植技术注入全过程,无人植保机播种、施肥、喷药……聘请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新疆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今年6月,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南疆四地州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到6团双城镇万亩盐碱地视察,看到长势喜人的水稻,个个赞不绝口。

  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专家程式华说:“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开发盐碱地生产粮食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万亩盐碱地通过改良,采用新品种,效果非常好,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树立了一个典范。”

  在第一师阿拉尔市,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赋能,让更多盐碱地变成“米粮川”。(完)

  “终于开关了,3年前我到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帮我母亲经商,现在能更方便快捷回国了,感谢祖国”。

  试验结果表明,该装备成功突破了密闭管道内低速多目标动态高精度视觉检测与测量关键技术,达到了预定的试验目标,填补了国内管道磁浮动态智能综合检测装备领域的空白,也标志着在新型轨道交通智能化维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去大城市还是回小城市?研究发现,以往生活者的移居类型集中在“以大城市为目标的移居”,主要是期待在大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大城市丰富资源等。而对于未来的移居类型,受访者还给出了更多不同的答案:向大城市集中的倾向减弱,移居类型趋于分散,以小城市为目标的移居、大小城市无规律移居、在多个城市不定期地往返居住的移居类型呈上升趋势。

  二、来自上述国家且有染疫或染疫嫌疑的航空器、船舶、集装箱、货物,应按规定程序接受卫生处理。

  47岁的赖建忠是本趟临客的列车长,今年是他第24个春运,他先后担任过列车员、值班员、列车长等职务,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更是在2012年获得广铁集团客运职业技能竞赛列车长工种理论第一名,全能第二名的好成绩,同年被评为2012年广铁青年技术能手。今年春运,他主动请缨,找到车队队长和支部书记,要求值乘该趟列车。为了做好春运临客列车的值乘工作,他带领车班骨干提前进库加强车底卫生,检查列车设备设施,只为给旅客们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乘车环境。

  <strong>微胖的老人更“扛病”?老年人“微胖”是多胖?</strong>

卢怡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