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银美林:看好铜价涨到12000美元,生产成本较高的“非第一梯队”铜矿企业弹性更大

来源: IT之家
2024-06-09 06:38:19

当地时间周五,美银美林Jason Fairclough等分析师发布深度行业报告,表示铜价有望在2026年涨到每吨12000美元,较当前水平高出超过20%,与花旗的预测最为接近。高盛则认为,铜价有望在年底提前达到这一水平。

报告指出,由于能源转型、印度需求的增长、以及AI和数据中心建设浪潮的兴起,市场对铜的需求正在飙升,预测到2026年,全球供需缺口将扩大一倍,达到74.3万吨。

2026年缺口或扩大一倍

该报告以“人人都想要铜”(Everybody wants copper)为题,可见其对铜需求之看好。

美银美林指出,必和必拓最近就对英美资源集团发起的世纪收购,这让市场充分认识到一件事:在铜价飙升的预期下,优质铜矿资产变得愈发稀缺,掌握铜资源的价值也与日俱增。

报告指出,当前全球正加速能源转型的步伐,而这一进程的核心就在于“去碳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对铜等金属的强度需求将显著提高。

此外,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为铜价提供有力支撑。

在铜供应紧缺的背景下,美银美林预计,2024年铜供需将出现32.4万吨的缺口,到2026年,这一缺口将达到74.3万吨。

优质纯铜矿企业,看自由港和南方铜业

美银美林指出,铜矿公司的估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要看重基本面因素如成本、储量,也要考虑市场因素如规模和流动性。那些各方面表现都突出的优质公司,会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对于全球主要纯铜矿企业的估值分析,美银美林引入了一个新的估值指标:每吨铜年产能对应的企业价值(EV),简称EV/吨。

通过计算,美银美林发现平均每吨铜产能的价值约为55000美元。

但不同企业的EV/吨差异很大,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成本地位——成本越低,EV/吨往往越高。

矿山寿命——矿山寿命越长,EV/吨越高。

所在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风险不同,EV/吨也会有差异。

股权“包装”——上市公司的EV/吨通常高于非上市公司。

具体到企业层面,美银美林指出,美国两大上市铜矿巨头自由港和南方铜业的EV/吨超过90000美元,估值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综合矿业巨头:“隐藏”的优质铜资产应该被看到

而对于大型多元化矿业公司,美银美林延续使用EV/吨指标来推导出这些公司中优质铜业务的隐含价值。

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综合矿业巨头旗下的铜业务价值相当可观,只是常常被投资者所忽略:

必和必拓,其铜业务年产权益吨位约140万吨,按照EV/吨指标估算,估值可能在790亿到960亿美元之间。

英美资源的铜业务规模虽然不及BHP,年产权益吨位约70万吨,但估值也可能达到410亿至500亿美元。

至于嘉能可,其铜业务年产权益吨位约86万吨,隐含价值可能在490亿至590亿美元之间。

这些数字充分说明,综合矿业公司的铜业务绝非”副业”,而是真金白银的”价值洼地”。只是由于这些公司业务众多,铜业务的价值常常被市场低估。

这些铜企,盈利弹性很大

美银美林在报告中尤其提到了一种铜矿企业,即那些生产成本较高的“非第一梯队”铜矿企业。

与行业龙头相比,它们成本较高,意味着利润率相对较低;矿山资产的开采寿命较短,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存疑;规模较小,缺乏规模经济效应;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相对更大。

从投资角度看,这些生产商企业似乎“质量”不高。比如,如波兰KGHM集团和西班牙阿塔拉亚矿业的EV/吨还不到20000美元。

然而,一旦铜价上涨,利润增长空间可能更大。美银美林指出,这些股票可能具有另一种吸引力,即更高的价格杠杆。

所谓价格杠杆,是指铜价变动对企业盈利的影响程度。美银美林认为,对于成本高企的生产商而言,当铜价上涨时,它们的利润增长可能更为显著。

假设铜价上涨10%,KGHM2025年的EBITDA可能会增长26%;阿塔拉亚矿业明年的EBITDA涨幅也能达到25%。

当然,这种“高杠杆”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一旦铜价下跌,这些企业的股价跌幅可能也更大。

本文转载自华尔街见闻,作者:卜淑情;智通财经编辑:陈宇锋。

责任编辑:郭明煜

  高屹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已搬迁、拟搬迁、无搬迁意愿三类农户代表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现实诉求,要求县乡村各级把集聚搬迁与共同富裕有机结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回应群众关切,制定宣传好搬迁政策,下大力气做好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让老百姓不论是留村还是进城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而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地方财政收入正在整体好转。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4738亿元,同比增长5%。这一增速较前两个月提高3个百分点。

  近年,如同中央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一样,省级财政也在加大对市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2022年吉林、黑龙江等省级财政向市县级的转移支付增幅均达到历史最高。云南也提出,2023年还将最大限度加大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郭某某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底线,丧失了基本的初心,言辞非常恶劣,这种人在公务系统只会给群众带来巨大损失。

  5月8日,秦刚对伯恩斯强调,当务之急是稳定中美关系、避免螺旋式下滑,防止中美之间出现意外,这应该是中美之间最基本的共识,也是国与国、特别是两个大国相处必须要守住的底线。

  其实分税制改革后,转移支付一直占据中央财政支出的“大头”。不过相比疫情暴发前数年,2020年以来,转移支付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小幅攀升,从不足七成到稳定在70%以上。

汪坚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