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边上的市民幸福园(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线见闻)

来源: 人民网
2024-06-16 15:24:15

  陕西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让自然之美融入城市——

  汉江边上的市民幸福园(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线见闻)

  晨曦洒在江面,王淦按下快门,“鹮舞汉江”的瞬间就此定格。

  美景惹人醉。可十几年前,这里却是城市采砂河段。统筹城市发展、生态保护,汉江穿城而过的汉中市,提出了“一江两岸”的城市规划构想。如今,荒滩变公园,江景成风景,一幅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汉湿地公园考察,称赞这里是市民“幸福园”,强调“生态公园建设要顺应自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用自然之理保护湿地、让自然之美融入城市。”汉中市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谭宝军表示。

  “看那片草地,有啥门道?”指着一面斜坡,谭宝军问记者。只见青草织起一张“绿毯”,簇簇小花点缀其间。

  “这片草地,其实是汉江的堤防迎水坡。”谭宝军介绍,在地下半米处,铅丝笼、石块等编织成硬质区域,既涵养水分又坚固耐用。

  沿江前行,岸边一处自然洼地里,浅浅的积水滋养着醉鱼草,水生鸢尾在微风里摇曳。

  “这种天然加人工打造的‘雨水花园’,公园里有82个。”谭宝军说,雨水和地表径流经过海绵设施层层过滤、净化,再流入汉江。近10年,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

  今年3月底,一段71米长的末端鱼道完工通水。至此,公园全程2.3公里的鱼类洄游通道全线贯通。鱼类可以溯游而上繁衍生息,湿地公园的生物链、食物网进一步修复。

  顺着蜿蜒的鱼道溯源而上,只见“激流—缓流”“深潭—浅滩”交替分布,参差荇菜绿叶黄花,生机盎然。“现在已有鲤鱼结伴进入鱼道。”谭宝军说。

  沙石,堆砌成江中绿岛;滩涂,开辟成亲水溪流;缓坡,改造为缀花草坪。

  如今,天汉湿地公园已修复绿地约145.6万平方米,有自然水域6平方公里、生态岛屿219座;生长着314种植物、30种鱼类、90种鸟类;3条慢行步道穿行其间,水在绿中、人在画中。

  天汉湿地公园释放的生态红利,激励着汉中市全力建设生态城市——

  系统推进城市水系、水体、岸线、湿地等修复,2023年中心城区增绿51.69万平方米;实施排水防涝与雨污分流等项目,畅通城市“毛细血管”,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日落西斜,市民李昌顺带着孙子,如约而至 。他与老友健身,小孙子变身滑板少年。不远处的篮球场里、乒乓桌旁,上演激烈角逐……

  “汉江边,幸福园。”李昌顺咧嘴一笑,“这样的日子,舒坦。”

  记者 高 炳

  夜幕降临,中轴线披上靓丽“新春装”。17时30分许,前门步行街的灯光已经亮起,道路两旁的树上挂满了小红灯笼,游客行人络绎不绝。步行街北口设置的景观小品“四方平安”呼应中轴线的对称之美,正中写有“卯兔迎春”四字,与周遭亮丽的灯光相衔接,成为闹市中的独特风景。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一步拨开早期中国文明的迷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古老中国的面貌,在一次次考古发掘中被描摹得越来越清晰,考古工作实证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作用不断彰显。

  “举办以‘传承河湟文化,喜迎兔年新春’为主题的‘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是海东全力推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增强各民族团结互信,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青海省海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青沛说。

  拜登的首席私人律师鲍勃•鲍尔在声明中称,拜登的律师团队试图在保持透明度与“保护调查完整性所需遵循的既定规范和限制”之间取得平衡。

  不过此次国际足联的调查对象,并不只是阿根廷一支球队。克罗地亚队同样在此次纪律程序调查之中。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力促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王志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