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 智慧赋能“一体联动处置”

来源: 百度新闻搜索
2024-06-03 11:04:56

  中新网南宁12月11日电(梁宗伟 容冰 段宜君) 近日,广西南宁市民发现经开区高山塘路一建设工地出入口污染,立即通过“南宁12319”微信公众号“有奖举报”反映至南宁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座席员 立即按照规定流程转至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次日,相关部门审核认定给予立案,座席员根据案件处置流程将案件流转至属地调查处置。根据南宁市扬尘污染治理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的相关规定,平台工作人员于3日后通过微信红包方式将举报奖励金发到了举报该扬尘污染问题的市民手上。

  这是平台在“一网统管”工作中,整合多项互联网服务和渠道,建立起的民众参与城市管理监督的互联网便民服务窗口。此举不仅快速解决了民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而且极大提升了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维护城市环境的热情。

  近年来,南宁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中心聚焦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两大领域,全面加快平台建设,逐步构建“1+7+3+3”应用体系(1个统一门户、7个业务应用系统、3个后台支撑系统、3个创新拓展应用),形成“一个指令、信息迅达、全盘掌控、智能融通、效能显著”的新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

  为赋能城市智慧治理,平台通过智能读取城市管理问题的要素信息,自动派遣给对应的处置责任单位,实现城市管理案件派遣模式从

  传统人工处理向“机器派单、智能管理”转变。以共享电单车在市区乱停放为例,从监督员上报系统、座席员审核立案、系统自动将案件派遣至责任单位,整个过程还不到两分钟。

  通过系统的智能派遣,节省人工派遣等待、分析及操作的时间,实现了从人工派遣30分钟以内派出到立案即派遣的跨越,也避免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错派、误派等情况,有效提高案件派遣的效率和精准度。

  据悉,目前平台已实现对共享电(单)车乱停放、无证占道摆卖、道路不洁等10个小类以及“五大区域”城市管理案件的智能派遣。2023年以来,平台共智能派遣城市管理案件31.89万件,占派遣案件总量的38.17%。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南宁在城市治理长效监督、考评机制建设的新成果,南宁市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中心于2022年9月起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走进南宁数字城管”活动。近日,南宁市逸夫小学等学校近两百名小学生及家长,零距离体验了一回平台的运行过程。站在一张大屏前,大家看到“一张大图”正在不断跳动、更新数据。该图是南宁市通过数据融合分析,构建城市运行态势感知与预警,叠加网格化巡查监管的立体呈现,通过它可以看到全市运行情况动态显示。

  “人行道上有暴露性垃圾,我们派遣任务后不到2小时就处理完了。”一名平台座席员如是说。在活动中,大家看到城市管理监督员高效解决了井盖破损、车辆乱停放、乱扔垃圾等城市管理问题,正是运用了平台建立的“人机协同”双向赋能问题发现机制,以及“一体联动处置”模式。

  据了解,平台还打造了南宁“考评+”模式,形成具有南宁特色的多维度城市治理考评体系,通过“网格系数”“变化率+贡献率”“单位面积最大案件密度变化率”等分别破解多种考评难题,在全国首创考评“差异化”机制。(完)

  它出现在2022年8月底的重庆山火救援现场。网上流传的视频里,一个戴着黑色头盔、骑着越野摩托的志愿者,车后座绑着两大箱物资,骑车冲上山坡。拍视频的人喊:“女娃儿上了啊,女娃儿。”

  2022年,得稻家庭农场水稻百亩示范田平均产量533公斤、小麦最高田块产量577.04公斤,突破了保持11年的浙江省二项最高纪录,这样的成果离不开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支撑。无人机施药、无人驾驶机插秧……这些技术让农场实现精准种植、效率作业。

  附件一:

  附件一:

  水路发送旅客35.6万人次,环比下降9.1%,比2019年同期下降69.2%,比2022年同期增长3.3%。

  2021年10月,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经评估,X公司在厂区土地挖掘沟渠非法填埋危险废物的行为,导致沟渠内的土壤被污染,案发后该部分被污染土壤已经全部挖掘用于计算溴系阻燃剂落地料的数量。经检测,除被污染土壤外,周围土壤环境质量未受到本次事件的损害,无需生态环境损害修复,遂要求X公司支付土壤环境监测、现场调查、环境损害评估等费用8万元。

陈威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