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老人追忆黄埔岁月:黄埔精神不会老

来源: 齐鲁壹点
2024-06-26 17:12:00

  中新社南昌6月25日电 (记者 李韵涵)“很多当时在黄埔军校的生活习惯一直保留至今,那段经历也铸就了我的性格,在保持坚强的同时也让我具有同理心。”年近百岁的黄埔军校第22期生曾君发25日在南昌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年龄虽老,但黄埔精神不会老,将把黄埔精神一直发扬下去。

  当日,江西召开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座谈会。生于1925年的曾君发作为江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与黄埔同学、亲友代表以及专家学者一道,共同追忆黄埔峥嵘岁月。

  “那个场景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死伤无数。”曾君发回忆称,自己曾亲历日军空袭,子弹从身边呼啸而过,也正是这样的经历坚定了自己救国救民改变命运的心,立志从戎投效祖国,自己也于1947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22期)。

  曾君发至今忘不了,当年黄埔军校门前,书写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我不怕苦,也不怕死,我要为国家学本领。”曾君发如是说。

  在黄埔军校就读的日子,训练强度比曾君发想象的还要大一些,但也受益匪浅。“当时练单杠练得手上起了许多血泡,为了锻炼自己的本领,要把每项考核都做好。”曾君发虽已年近百岁,但声音依然洪亮,吐字清晰,说起当年的训练时还摊开双手向记者展示岁月的痕迹。

  “百年黄埔,风雨兼程。我经历了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刻,也看到了繁荣昌盛的今天,真的很开心。”座谈会上,曾君发表示自己年龄虽老,但黄埔精神不会老,自己还将为促进两岸交流以及祖国实现和平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0年, 曾君发返乡重建小学,在此后数十年里,他曾任江西丰城秀市镇雷坊小学教师兼教导主任、丰城县武装部排长、丰城二中教师兼教研组长、丰城一中教师。

  “我们要从祖辈的手中接过黄埔精神这面旗帜,把这种精神融入生活中,守护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江西丰城三中学生、曾君发曾外孙陈裕轩在参加座谈会后如是说道。(完)

  “目前不知道患者的情况。”李先生表示,晚上11点左右,虽然明火早已扑灭,仍有不少住院患者的亲属在现场等待。得知失火的消息后,有的人从下午三点赶来等到现在,仍无法得知住院的亲属目前情况如何。其中,部分亲属情绪比较激动。

  吉龙腾公司的高管表示,过去两年中,中澳关系发展遭遇挫折,对龙虾出口造成打击,这是公司不愿看到的。期待两国关系继续向前发展,为吉龙腾公司向中国客户提供更多优质产品铺平道路。

  一时间,中国成为众多跨国公司高管行程单上的重要一站——超百位企业高管纷纷到访,掀起一股“访华潮”。无论是阔别已久的故人,还是新面孔,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到博鳌亚洲论坛,从商务考察到参与“投资中国年”活动,他们此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做多”中国。

  在李先生发给记者的图片里,能看到医院东楼建筑外立面有疑似过火痕迹。据媒体报道,着火的是一栋白色大楼。大楼共7层,有明显着火痕迹。现场依然能闻到物体烧焦的味道。进入发生火灾的住院部东楼看到,消防水管尚在楼内,一层仍留有大量积水。

  回想小时候的经历,王印觉得自己得到的最大资源就是“空间”。他想过学美术,但拿不出报课外班的钱。在20多年前的山东农村,常见的是铁丝等身边的材料,他于是自己琢磨。“因为一直在做,偶尔失败也就失败了,节奏并不着急。”

  韩国民众对华认知受负面情绪困扰,中韩民间交流该如何走上正常轨道?“对中国持有负面认知的韩国年轻人中,大部分是受韩国媒体和网络的误导。”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告诉《环球时报》驻韩国记者,受疫情影响,过去3年两国民间交流明显减少,韩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更多依赖媒体和网络,这其中不乏对华歪曲报道。他建议中方能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特别是面对面对话等方式,向韩国青年传递加强两国友好的真正意义,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权起植说,各国青年都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但也容易改正错误认识,因此,要对中韩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层面的交流抱有希望。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从2019年起每年都举办韩中友好青年论坛,创造韩中青年对话的机会,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林威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