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总量篇—天风证券深度研究:A股财报里的中国企业出海图

来源: 华声在线
2024-06-01 18:52:32

  出海·总量篇——天风深度研究

  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先后经历从英国到美国、从美国到日本、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从亚洲四小龙到中国内地的四次产业转移。当前全球正在进入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加速重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企业随之探索“出海”新战略。

  天风研究特别推出【深度研究 · 出海专题】,涉及总量、消费、科技、先进制造、周期&能源等多个方向,持续为您更新中企出海最新研究观点!本期为【总量篇】。

  观点目录

研究视角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报告)

总量

《宏观|A股财报里的中国企业出海图》(20240530)

《宏观|两代人的出海》(20240305)

《中小市值&宏观|中国企业开启大航海时代,天风出海精选指数投资正当时!》(20240209)

《宏观|二十年的两波出海潮》(20240127)

《宏观|企业出海的东南亚足迹》(20240119)

  《宏观|A股财报里的中国企业出海图》(20240530)

  2023年A股中哪些行业出海势头猛?

  商用车和油服工程行业的出海表现尤为突出。这两个行业的海外收入占比30%至50%,并且与2022年相比,2023年的海外收入增长迅猛,增速约为60%。具体来看,商用车行业的海外收入占比在过去一年上升了11.2%,而油服工程行业的海外收入占比上升了6.5%。

  白色家电和互联网电商行业的海外收入获得了稳健增长。这两个行业的海外收入占比30%至50%,海外收入的增长速度在10%至25%之间,并且相较于2022年,海外收入占比小幅提升。

  风电设备和电池行业的出海展现出了惊人的增长潜力。尽管2023年的海外收入占比尚处于20%至30%之间,但是海外收入增速却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实现了相较2022年超过10倍的增长。

  总体来看,2023年,A股中电池、风电设备等行业的企业出海上升迅猛。尽管出口依然是中国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商用车、白色家电和动力电池等特定领域,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通过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来拓展其全球业务。这种“出海”战略不仅包括大型企业,也涵盖了寻求国际市场机会的中小企业,通过海外建厂,这些企业能够直接进入当地市场,规避贸易壁垒,并更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从而提升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风险提示:2023年财报信息相对滞后,可能未包含部分企业在2024年一季度的海外建厂信息更新;用平均值进行海外营收增速和海外营收占比的统计易受极值影响;贸易壁垒限制等措施促使企业加快海外建厂步伐

《宏观|两代人的出海》(20240305)

  出口是货出去,出海是人出去。研究出海,最重要的变量是人。对二级市场投资来说,“出海”不是出口,而是一个全新的议题。我们谈论“出海”的投资机会时还是习惯性地寻找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这可能是一个“陷阱”。

  “出海”与出口不同,不能仅凭出口货值或者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判断企业的出海潜力,而是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从创始人开始梳理,关注有国际化经验背景的创始人或者创二代接班的公司。出海的企业虽多,但发展还在早期,很多企业是小帆船,并非大航母。一年利润有限,上市融资的需求较少。

  如何走出去做80亿人的生意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但也是大势所趋,而且从制造到消费、服务、传媒,各个行业都有开拓海外市场的动力,这将给股票估值空间带来提升的可能空间。

  风险提示:海外营商环境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导致出海受阻;出海目的地政局、社会稳定不及预期。

《中小市值&宏观|中国企业开启大航海时代,天风出海精选指数投资正当时!》(20240209)

  风险提示:中国企业出海进展不及预期、国内外法律法规风险、国际营商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风险、指数编制相关风险。

《宏观|二十年的两波出海潮》(20240127)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企业经历了两轮出海潮。第一波出海发生在2008年之后,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产能转移到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当时代表性的外迁行业有纺织服装和电子装配,外迁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追求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中国企业的第二波出海发生在2018年以后。第二波出海的主体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核心目的是开拓全球市场,寻找利润的最大化,开启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利用当地资源,逐渐成长为全球品牌的“大航海时 代”。

  出海不同于出口,走出去的不只是商品,还有生产能力和管理经验。第二波出海也不同于第一波的产能转移,营收/利润最大化取代成本最小化成为企业的核心关注,如何把服务于中国市场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应用于全球,从中国品牌蜕变为全球品牌,是中国企业的成年礼,也是中国经济的二次开放。

  风险提示: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国企业出海速度不及预期,地缘政策超预期。

《宏观|企业出海的东南亚足迹》(20240119)

  中国制造业企业外迁推动了越南、印尼和泰国的经济发展。其中:1)越南:中资“果链”企业为规避贸易风险,将组装、包装等低附加值环节迁移到越南。虽然开始由组装制造向上游的零部件扩展,但仍依赖中国提供的上游零部件。中国纺织服装业企业在越南设厂,以纺纱、面料和成衣制作为主,且依赖中国提供的原辅料。华利等耐克代工厂在越南投资建厂,制鞋上游材料仍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地进口。2)印尼:中资企业重点布局镍相关的领域,涵盖开采、冶炼与下游应用,包括不锈钢和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上汽通用五菱、奇瑞、东风小康等中国车企已经或者正在投资布局新能源汽车。3)泰国:中企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生产。海尔等企业在泰国空调市场占有率高。除此之外,马来西亚的电子和电气外资企业主要来发达国家或地区,汽车行业中本土汽车品牌占据主导,而中资企业正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导致企业出海受限;东盟营商环境不及预期;东盟行业竞争加剧;东盟各国政局、社会稳定不及预期。

责任编辑:张恒星

  <strong>(十二)提升县域特色产业辐射带动能力。</strong>优先支持大型安置区所在县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带动大型安置区配套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大型安置区围绕县域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加工流通、冷链仓储、品牌电商、劳务经济等。优化大型安置区所在县域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设一批资源精深加工、绿色食品、新材料、电子信息、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鼓励大型安置区所在县建设具备运输仓储、集散分拨等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引导供销、邮政、大型电商平台等在大型安置区布局服务网点。支持大型安置区所在县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精品生态旅游地创建,推动将有条件的大型安置区纳入区域性精品旅游线路。

  “唐山的牧场,很多都资不抵债。卖了牛,剩一个空壳场子,砖头瓦块不值钱。”这样的噩梦,张亮已经经历过不止一次。“我不知道600万的利润我们要挣多久才能挣出来,牧场从来都是挣一点儿,就买个铲车或什么设备,再投进去。”张亮的妻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自香港、澳门入境人员抵达口岸后凭海关健康申报码完成必要通关手续。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健康申报异常或出现发热等症状人员,由海关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入境后按要求进行居家、居所隔离或就医。结果为阴性者,由海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常规检疫。入境后遵守属地疫情防控要求。

  <strong>(十九)强化政策支持。</strong>将大型安置区后续发展项目纳入县城、市辖区建设项目库,符合条件的积极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在具备条件的大型安置区落实。建立健全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搬迁人口落户城镇数量挂钩机制,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搬迁人口大县的倾斜支持力度。支持省级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平台业务转型,重点转向依法合规支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及相关产业振兴项目建设,符合条件的可承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建设运营,积极支持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统筹考虑安置规模、安置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稳妥适度增设行政区划建制并优化管辖范围,支撑大型安置区及相关区域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他认为,目前私域已成为企业营销标配,地产公司做强自销,尤其是利用数字化手段降本增效是无比明确和正确的方向。“确实是难,确实需要时间,但一定会成为趋势。”

  我跟演员说,千万不要照着韩国、美国的黑帮片给我演,一演就完了。这是个戏剧性很强的故事,如果大家不信,游离了,那就是来看个乐儿,这事儿我们就失败了。一定要让大家相信,这是我身边会发生的事儿,才会有共情。

黄启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