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银下周料缩减购债,7月加息预期升温

来源: 安徽网
2024-06-07 15:21:35

  汇通财经APP讯——在接受调查的日本央行观察人士中,超过一半的人预测,日本央行将在下周的会议上决定缩减购买政府债券的规模,越来越多的人也预计日本央行将在7月份加息。

  彭博的一项调查显示,50位经济学家中约54%的人表示,在定于6月14日结束的政策委员会会议上日本央行将放慢每月约6万亿日元的购债步伐。大约70%的人认为,由于最近日元的疲软,这种可能性正在上升。

  至于央行下次加息的时机,民调显示,许多分析师正将预期的时间框架提前。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现在预计央行将在7月份采取行动,而4月份调查时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为19%。预计等到10月份加息的官员比例从41%降至三分之一。只有一位经济学家预测下周会加息。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和他的董事会将首次开会讨论货币政策,这是自4月底和5月初日元跌至34年低点以来,日本财务省采取了有史以来最激进的买入日元干预行动。约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在政府采取行动后,日本央行面临着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回应日元的疲软。

  日本经济已经连续三个季度收缩或停滞,各种期限的政府债券已录得10年来的最高收益率,因此许多日本央行观察人士表示,官员们可能会优先考虑削减债券购买规模,然后再推高短期基准利率。三菱UFJ Research & Consulting的首席经济学家Shinichiro Kobayashi在其调查回复中写道:“考虑到迟早有必要调整量化宽松政策,目前减少债券购买是遏制日元疲软的最佳方式。”“鉴于对此举的猜测越来越多,如果不这么做,日元就有暴跌的风险。”

  今年3月,日本央行17年来首次加息,结束了其负利率政策,并承诺保持每月购买债券的速度在6万亿日元左右。植田当时表示,在减少购买之前,他希望看到市场消化更广泛的政策转向。

  知情人士本月早些时候告诉彭博社,日本央行官员可能会考虑现在是否是放慢购债步伐的合适 时机,以及他们是否需要在这次会议上提供更多前景细节,以改善可预测性。

  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证券公司的首席固定收益策略师Naomi Muguruma表示:“像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所做的那样,将购债指引作为一个非事件或与货币政策分开是可取的,而现在发生的情况恰恰相反。”

  人们越来越关注日本央行的常规债券操作,尤其是在5月13日日本央行减少购债的举动震惊市场之后。5月23日,该行自2013年以来首次面临卖家短缺。

  由于日本央行关闭了其收益率曲线控制机制,并结束了扩大货币基础的承诺,市场参与者更难预测债券市场的走势。Muguruma表示,日本央行的购债计划因此成为市场的“噪音”,放大了当局提高其购债路径可预测性的紧迫性。

  约65%的受访者同意这一观点,称央行应该拿出一份路线图,说明它如何计划调整购买政府债券。

  目前,关于日本央行下周将如何实施量化紧缩政策的具体细节,似乎没有什么市场共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将削减1万亿日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一开始的削减幅度较小。一些人认为,日本央行在未来几个月只会公布削减购债的计划。

  周五(6月7日)亚洲时段,日元在东京的交易价约为1美元兑155.60日元附近。4月下旬日元跌至160.17,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前不久,植田在4月26日的决策后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表示对日元几乎没有担忧。后来他改变了语气,发出了高度警惕的信号。

  NLI研究所的资深经济学家Tsuyoshi Ueno表示:“在植田在4月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成为日元加速贬值的催化剂之后,日本央行这次发出鸽派讯息的空间几乎没有。”“我正在关注任何表明提前加息可能成为现实的迹象。”

责任编辑:郭建

  辉瑞方面称,由于美国政府在2022年的采购量大于使用量,相关库存需要消化,2023年应该是新冠产品的销售低谷,预计2024-2026年可能恢复增长。

  粮库占地面积92亩,围墙高约5米。紧靠围墙外有一渣土堆,渣土堆高度低于围墙约1.5米,渣土堆与围墙间有两棵树木,树木高于围墙。

  那么广东是否仍会实现人口增长?何亚福认为,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尚未公布2022年常住人口数据。但按照往年的数据来分析,广东省2022年常住人口可能也是正增长。”

  这是一支常见的签字笔,也是孙顾峰最熟悉的一支签字笔。握着这支笔,孙顾峰曾经一笔一画写下入党申请书,也曾龙飞凤舞地在新教材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此前《狂飙》热播期间,脱口秀演员徐志胜就曾发文感叹:“看完狂飙之前不看微博了,热搜怎么老剧透啊?”可见《狂飙》相关内容在热搜榜单上出现的频率,在剧集完结之后,网友对其“大事小情”的关注、讨论和“剧透”更是达到了高潮。

  据官方数据,去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7%,规模首次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连续6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受世界经济低迷、外需减弱影响,中国外贸单月同比增速近期有逐月下降态势。

竺冠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