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出新光彩”

来源: 大河网
2024-06-14 02:04:29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阿拉姆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全球文明倡议,为各国求同存异、丰富人文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拉近了不同国家人民的心灵距离。”

  中国与亚洲国家文明交流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阿拉姆表示,据考古学家推断 ,一条连接中西方的文明交流互鉴通道很久以前就已经形成。“纵有高山横亘,也难以阻隔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步伐。”阿拉姆说。

  “中巴两国积淀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悠久历史,两国文明交流迎来了新的机遇。”阿拉姆说,在全球文明倡议指引下,巴中两国正在联合考古、博物馆交流等领域开展多项合作,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巴基斯坦丰富的历史文化,“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出新光彩。我们致力于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共筑安全、共兴文明,合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阿拉姆表示,去年上半年,中国故宫博物院和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合作,在北京举办了“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关注。“犍陀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犍陀罗艺术展现出古丝绸之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的创造活力。”阿拉姆表示,“展览在向观众展示犍陀罗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为两国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契机,也增进了巴中两国民心相通。”

  阿拉姆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访中国。“通过与中国青年学者的交流互动,我们不仅在学术上相互启发,在生活中也成了好朋友。”阿拉姆说,通过与中国同事、朋友们的交流互动,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阿拉姆表示,在巴基斯坦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学习中文,关注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他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前往中国留学或访学。回到巴基斯坦后,他们中许多人选择在赴巴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工作,并逐步成长为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巴中经贸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阿拉姆看来,随着更多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落地,巴基斯坦与中国的“硬联通”“软联通”正高质量推进。“与此同时,巴中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化,人民来往越来越密切,两国‘心联通’也不断增强。”

近年来不少村民常年在外打工

  “找了一天一夜,还是没有儿子的消息,我们就报警了!之后,我们一直在十堰找孩子,但始终没有消息。”郑书仙说,当年他们找遍了十堰城区的角角落落,向每个遇到的人描述孩子的模样,还打印上千份《寻人启事》,只希望能找到失踪的儿子。

<strong>  多家银行需提前预约办理</strong>

  不只有平台直接运营,机构也开始借助大数据平台,强化“智慧健康养老”综合服务。例如,在公办民营的综合性养老机构——桢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政府投资50万元建成“一站式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汇聚了贡江镇1万多名老年人的信息,系统配套有健康监测、老年人心理评估与心能提升训练、音乐经络理疗放松、中医体质辨识及老年帕金森检测康复训练等多种医疗服务。通过平台收集需求,展开上门服务,并将服务数量、质量统一进行在线管理和分析,“让服务数据化、数据智能化,从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健康养老目标。”该机构负责人雷燕介绍。

  东航、南航等加快恢复国际航班

  作为青藏高原的本土树种,抗旱耐寒防沙的青海杨成了赋绿高原的首选,但因分布散落、牛羊啃食,处于濒危状态。2008年夏天,得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的杨树沟还有一片天然青海杨,张锦梅和同事立即动身前往收集枝条。找到零星散布的青海杨后,张锦梅赶忙做标记、采种条、采花序,连夜将枝条带回西宁。

王立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