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与公众暂别 上海邬达克纪念馆迎大客流

来源: 中国网推荐
2024-07-07 16:59:29

  中新网上海2月2日电 题:将与公众暂别 上海邬达克纪念馆迎大客流

  中新网记者 郑莹莹 范宇斌

  2024年的上海冬日,在番禺路上,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90多年前设计建造的旧居依旧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棕色调的花园住宅掩映在绿树之间,清水红砖、耸立的烟囱、装饰性的鸽房,路人随手一拍便是一组老建筑风景大片。

  旧居的外墙上挂着好几块牌子,上面写着:邬达克设计,砖木结构,约1930年建。邬达克于1932年至1938年在此居住。

  邬达克纪念馆正在进行的“阅读建筑”展览计划于2月4日结束,之后,邬达克纪念馆也将暂时与公众告别。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告知,这几天,即便时常下雨,来参观邬达克纪念馆的游客依然很多,有时还排起长队。

  “95后”青年陈先生是一名“邬达克迷”,得知上海的邬达克纪念馆即将暂时闭馆,专程从外地赶来参观。在他看来,高耸的砖砌烟囱,红色的清水砖墙,整个建筑颇具英国乡村风情,色彩协调,层次丰富。

  邬达克纪念馆已免费开放了11年了。2013年1月8日邬达克诞辰120周年这天,这幢旧居以邬达克纪念馆之名亮相,11年来,这里接待了超过100万人次的参观者。

  60岁的刘素华还记得十几年前的那一天,她驱车从机场回程的高架上下来,看到邬达克旧居的情景:薄雾间,旧居只显出轮廓,那一瞬间,却有抓住人心的美感。

  那并不是刘素华第一次看到这幢建筑,光线充足时她也来过,觉得几近破败,没想到却在薄雾中动心了。

  那一刻,她决定接棒修缮这幢建筑。刘素华说,“建筑跟人太近了,有时候人们会忽略它的作用,而其实我们每一天的‘爱恨情仇’都发生在建筑里。”

  她带领团队花了好几年修缮这幢建筑,去了解邬达克,甚至远赴欧洲多地找寻邬达克纪念馆的史料线索与展陈授权。

  邬达克纪念馆刚开放的时候,大多数参观者都是老年人,而今越来越多的 年轻人慕名而来。“我希望影响到青年一代,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对城市建筑遗产有兴趣。”她说。

  刘素华是湖南人。一个外乡人在上海这座都市“照料”起一幢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留下的历史建筑遗产,是一番怎样的感受?她称,这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这座城市有很多普普通通的市民,他们对这些建筑遗产的热爱,让她一个外乡人都被打动。

  她一直在想,对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而言,乡愁是什么?后来她有了答案,乡愁是弥漫在上海城市中、街区里的人文气息。

  2016年的时候,邬达克纪念馆办了一个名为“爱屋及邬”的艺术展。

  刘素华解释说,爱屋是屋子的屋,及邬是邬达克的邬,邬泛指上海的城市文化遗产。

  确实,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国际饭店、武康大楼等建筑,已然嵌入这座城市,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形成沪人的城市记忆。(完)

  <strong>俄乌完成新一轮在押人员交换</strong>

  例如,英国学者艾兰认为,中国学者先入为主地相信夏朝存在,然后再去寻找证据,是有问题的,“如果‘夏’原来是一个神话,后来被变成为‘历史’,那么考古学上的‘夏文化’也就难以成立了”。更有甚者如美国汉学家倪德卫,断言“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

  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欢乐春节”花车巡游和广场庆典活动3日举行。花车队伍从市政厅出发,途经议会大厦、皇家大道等标志性地点,沿途欢歌笑语、游人如织。在花车巡游后举行的广场庆典活动上,古筝弹奏、古典舞蹈、魔术表演等节目精彩纷呈。参加活动的毛里求斯副总理胡斯努表示,中华文化是毛里求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玉英老人连续多年获奖,她委托子女表达:“长寿就是要心态好,要开心,家里氛围好。子女都对我很好,街道、里委对我也很关心。感谢,感谢!”她表示,健康长寿一方面与心态平和、起居有时、饮食有度相关,更重要的是家庭和睦,子女孝顺,也离不开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陈玉英老人的子女告诉记者,老人生活在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家人之间虽然分开居住,但始终传承和睦的家风,彼此照应、相互关怀,逢年过节都要团聚到老人身边。

  <strong>直播带岗成开年流行动作</strong>

  <strong>著书反击西方媒体抹黑</strong>

胡忆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