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传统技艺+现代技术 江西都昌豆参焕发新活力

来源: 学习网
2024-06-30 00:07:25

  中新网江西都昌4月23日电(巫发阳 程艳玲)近日,走进江西九江市都昌县一家豆参制作工坊,磨浆、滤浆、烧浆、切条……冯顺根对于豆参制作的每道工序都了然于心,他已经做豆参50多年了。

  “除了磨浆会用机械,其他的还是传统手工。”忙碌的时候,冯顺根每天能制作100多斤豆参,“做多少主要取决顾客预订的订单,有少量剩余再挑着去市场上卖。”

  据了解,都昌豆参是当地传统特产,它保留了大豆中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烹饪后口感绵软如絮、味道鲜美,老少皆宜。2016年,都昌豆参制作技艺被列入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都昌豆参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这道美食,都昌豆参的从业者们通过开拓销售市场、学习掌握新技术等方式,助推都昌豆参走出都昌、走出江西、走向全国。

  不同于扎根豆参行业数十载的“老师傅”,余训松只是一个入门不久的“新人”。虽然他从事豆参制作只有5年,但是他却巧妙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豆参销往全国各地。

  余训松笑着对记者说,“旺季时,我们每天要制作700多斤豆参。平时除了销往大型超市、餐饮门店,我们还会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线上形式销售,2023年销售额近百万元。”

  走进江西康嘉冻干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把制作好的豆参推入低温冷藏干燥箱。“以往豆参保存是一个难题,只有在秋冬季节才能保持良好口感,所以基本上就是干半年歇半年。现在,我们利用现代冻干技术,可以使豆参保质期达到8个月。”该公司负责人冯上水介绍。

  都昌县芗溪乡党委书记黄卫华表示,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豆参产业,芗溪乡计划建设豆参产业园,将豆参工作坊整合起来、抱团发展,助推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都昌县共 有豆参加工户400余户、从业人员1200余人,每年可以生产豆参系列产品300万斤,年销售收入达4500万元,加工户人均收入达到3.7万元。(

  “青是山,绿是水,山花烂漫鸟声催”……告别渡船,循着歌声,记者来到码头旁的一家“渔家乐”。店主龙道军正招呼游客们品尝美食。这位清水江畔长大的“龙艄公”用歌声与故事为客人们介绍家乡:“来不来吃饭,都是我们茶峒的客!我只有一个愿望,用真心换人心,让客人离开后仍惦着茶峒。”

  新冠疫情的反复不仅令金饰消费受挫,也严重影响了金条和金币的销售。报告显示,2022年四季度金条和金币需求总量为61吨,同比下降20%。2022年,中国金条和金币需求共计218吨,相比2021年减少了24%,比10年平均水平低18%。

  例如,ChatGPT能够在多项高难度考试中取得成功,一方面反映考试过于强调机械记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学方式僵化,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近段时间,央企铆足干劲,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

  工信部等11部门部署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税务部门、海关部门加强数据共享,通过优化电子税务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不断扩大出口退税申报“免填报”范围;市场监管、税务、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推出企业开办、不动产交易等套餐式集成服务……

  <strong>贾世锦:</strong>我觉得这就是天然的,既然做这件事总还是要把它做成的,无论做什么事,干我们载人航天也是一样的,既然要干,总要把它干成。我觉得没有人说我干这个事希望它干不成,我觉得没有。

刘纯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