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6-08 22:22:0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

  2021年7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他强调,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2023年9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21日下午,习近平听取了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浙江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浙江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202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14日,习近平来到吐鲁番市考察调研。

  习近平考察了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他强调,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

  13日,习近平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观看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 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2022年1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临汾、晋中等地,深入农村、文物保护单位、企业等考察调研,给基层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心和慰问。

  27日,习近平在晋中市考察调研。他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2021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

  他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201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孙军志称,对于利润本就不高的水产加工行业而言,能够享受如此大幅度的关税减让,是一个新机遇和大利好,将帮助企业稳订单,促进出口额大幅增长。

  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强化停车设施建设改造,加快推进充电设施设备建设,推动老旧商圈等改造提升,优化消费环境。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推动重点领域和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恢复。

  第二,都是突出体现“通”字。“一带一路”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或者“三通”,即基础设施“硬联通”、标准规则“软联通”、人民“心联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循环”。通过“五通”或“三通”,打通国内外的商品、要素市场,优化配置沿线国家的既有资源。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则是畅通,打通各市场要素在循环中的堵点、痛点。这两者都通过一个“通”字,促进我国经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持一定的韧性。

  其实,这个奖励之所以引发关注,还在于其趣味性。提到超市购物,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一档综艺节目。这档节目也是给参与嘉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超市随意购物,买到多少商品就能带走多少,节目的收视率一度很高。郑州的这位父亲不知道有没有看过类似的节目,但他显然非常具有游戏精神,不是直接奖给孩子钱或物,而是给他一个超市小游戏的机会。这是一个“开放”的奖励,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趣味的来源。

  甲骨文在今天依然能够广受推崇,正是因为它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重量。16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穿越时空在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殷商世界?它的出现,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意味着什么?

  王文天表示,今年是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柬埔寨的“四角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十年来,中柬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双方在全业态、多领域开展积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既为“一带一路”合作树立了样板,也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铸就了典范。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柬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中方通过向柬方提供“两优”贷款,共同实施了公路、桥梁、水利、电力传输等基础设施项目,新建或升级改造了近4000公里道路,建成多座特大桥,建成的水利项目灌溉面积约45.6万公顷,建成柬国家电网和农村电网输变电线路约8000多公里。中柬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西港经济特区”项目稳步推进,大量企业入驻园区,为当地创造了3万多就业岗位,助力柬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

黄启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