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北京接待游客779.2万人次 长城、民俗、京郊游成假期热点

来源: 腾讯新闻
2024-06-20 07:26:28

  端午小长假北京接待游客779.2万人次 旅游消费100.9亿元 

  长城、民俗、京郊游成假期热点

  端午假期,北京旅游市场依旧热度不减,全市共接待游客779.2万人次,旅游消费100.9亿元。各区、各相关单位将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共开展各类文旅活动2100余场,其中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132项、1306场,举办营业性演出263台、846场。长城、民俗、京郊游等成为今年端午假期出游热点。

  端午·文旅热

  乡村游接待游客同比增16.3%

  端午假期,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的景区(地区)是:王府井、前门大街、南锣鼓巷、奥林匹克公园、颐和园、天坛公园、北京蓝色港湾、中粮·祥云小镇、北京首创奥莱休闲驿站、首钢园。

  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135.1万人次,同比增长16.3%;营业收入17273.4万元,同比增长8.3%。游客接待量前三位的是:延庆区47.1万人次,密云区28.9万人次,怀柔区28万人次。带有“轰趴”“别墅”标签的乡村民宿需求上涨,乡村民宿经营客房平均入住率67%,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接待游客11.23万人次。

  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受游客追捧

  端午节期间,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132项,1306场,参与市民141万人次,活动场次同比增长14%。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累计接待游客5.9万人次。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景区景点、演艺项目、非遗体验、节日活动等均受到游客追捧。如国家植物园(北园)“端午节里的植物故事”、中山公园“花样端午”、玉渊潭“瑞草送福”等活动,通过自然观察、生态导赏、互动讲座等形式,带领游客开启夏日文化科普之旅。天坛、陶然亭、玉渊潭、香山等处,市民游客还可现场体验射五毒、画朱砂、旱地龙舟、佩五彩绳、编香囊、包粽子、打香篆、搓香丸、调香包等传统节俗。

  846场营业性演出点燃文化市场

  这个假期,全市154个演出场所举办营业性演出263台846场,观众26.1万人次,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同比分别增加19.5%、30.4%、1.4%;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加137.0%、68.6%、151.3%。假期的舞台丰富多彩,音乐会、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门类精品演出争相上演。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北京音乐厅分别上演中央民族乐团的“《颂·黄钟大吕》聆乐篇:中央民族乐团端午节音乐会”、中国交响乐团的“一路歌与诗”端午合唱音乐会;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的“端午节京剧专场”连续演出《玉堂春》《苏武牧羊》《白蛇传》等经典剧目;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上演北京曲艺团的“端午节传统曲艺精粹专场”。国内外演艺精品纷纷登上首都舞台,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英雄意气”张昊辰与巴黎室内乐团音乐会、优人神鼓代表作舞蹈《墨具五色2.0》、儿童剧《奥特传奇之希望之光》等,纷纷登台首都各大剧场。

  为保障市民和游客度过愉快的休闲时光,市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共计出动执法人员2733人次,检查各类文旅场所1462家。市区文旅部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督导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1048人次,对691家文旅经营场所进行督导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已督促各市场主体迅速整改,全力保障假日旅游市场平稳有序。本报记者 李洋

  消夏·公园游

  节后夏日风情日渐浓郁

  本报讯(记者代丽丽)端午节后,市属公园夏日风情日渐浓郁。

  国家植物园樱桃沟景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矗立,游客漫步其间,舒心凉爽。园区内盛开的栾树与金叶榆、金枝国槐等植物,为夏日增添了一抹金色。花境中的金光菊、耧斗菜、百合、萱草等近百种花卉,将园区装点得分外美丽。科普馆内开展的漫谈端午植物展,除了粽子外,佩戴的香囊、悬挂的菖蒲以及常见花木在展览中都有介绍,让市民游客在游园过程中学习到植物知识,感受到浓浓的传统节日文化。该展览将持续到7月中旬结束。

  中山公园将于6月底举办“探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研学主题活动,届时将面向社会招募10位青少年来园参加活动。

  端午·大数据

  ■公园纳客

  全市公园接待游客402.8万人次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端午期间,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402.8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7.2%。其中,市属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24余万人次,同比增加24.27%,较2019年增加11.23%。

  假期3天,纳客量排名前三的公园分别为:颐和园30.26万人次、天坛27.04万人次、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5.18万人次。本报记者 朱松梅 代丽丽

  ■商业消费

  60个重点商圈消费达65.7亿元

  假日期间,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28.6亿元,同比增长8.7%。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228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实现消费金额65.7亿元,同比增长12.9%。

  市商务局监测数据显示,在60个重点商圈中,环球影城商圈、太阳宫商圈、王府井商圈客流量同比分别增长34.4%、24.9%、18.8%;五棵松商圈、望京商圈、地安门外商圈消费金额同比分别增长63.4%、50.6%、40.7%。

  在以旧换新政策助力下,假期也迎来了家电消费高峰。假日期间,全市绿色智能消费品实现销售额约6000万元,以旧换新的绿色智能家电家居商品超1.7万台。在各类活动带动下,重点电商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9.9%。本报记者 马婧 潘福达

  公园·最火爆

  每个假期游客量都居市属公园前三

  颐和园天坛动物园缘何成“顶流”

  端午假期,市属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24万余人次,同比增加24.27% ,较2019年增加11.23%。假期三天,市属公园中游客量排名前三的每天都是颐和园、天坛、动物园。其实,在以往的清明、五一、国庆等节假日,也总是这三家公园位列前三。

  历史悠久风景如画

  游客必不可少的一站

  为什么这三家公园这么热门?记者了解到,颐和园、天坛均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全国游客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节日期间,两家公园的游客以外地旅游团为主,它们是团体游客行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站。而北京动物园在国内同样享有盛誉,外地游客当中的散客对这家公园情有独钟。

  颐和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在这里一边散步一边感受着颐和园深厚的历史文化,仿佛穿越了时空。

  天坛是现今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重要、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组封建王朝的祭祀建筑群,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与历史遗产。来北京,怎能不去天坛看看祈年殿、圜丘坛、回音壁?

  北京动物园最受小朋友喜爱。这个端午节,动物园不仅为大熊猫制作了特色粽子,还为食草类动物准备了荷叶粽子,为食肉类动物准备了芭蕉叶粽子。在鸟苑,饲养员将小粽子放在迷你竹篮取食器中,增加动物取食乐趣,让动物朋友们也过一个有趣的端午节。

  文创不断上新

  美好记忆可打包带走

  逛完了公园还恋恋不舍,没关系,这份美好的记忆可以打包“带走”。三大公园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成为了北京市的“公园礼物”。2020年以来,天坛拾光、颐和园知春亭茶饮店、颐咖啡、天坛福饮、天坛福宴、北京动物园鹈鹕商店都入选了“北京网红打卡地”。

  端午假期,这几家公园的文创产品继续上新。颐和园推出了龙舟盲盒、贵寿隆粽单人套餐,迎合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的传统习俗,烘托节日气氛。天坛手工精心打造的芒果龙舟载“粽”造型冰激凌,装饰上巧克力天坛,寓意乘风破浪。在北京动物园,鹈鹕商店、大熊猫文创店、长颈鹿文创店吸引了众多游客,文创雪糕、大熊猫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热销。

  服务保障到位

  人流量大但秩序井然

  虽然节日期间人流量较大,但这几家公园通过科学引导,确保游客游园舒适度不减。

  颐和园延续“线上监测、统筹布局,实时调度、精准引流”假日大客流应对机制,明确18个重点区域,设置7条单行线,增加疏导力量350人,实现人车分流,保持入园畅通。

  天坛的售票窗口节日期间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16个;新增15个女士专用厕所;80个安全疏导牌示;疏导人员45人。

  北京动物园在热门场馆大熊猫馆执行“双限”措施,“萌兰”场馆前实行单向小循环有序排队参观,馆外实行单向大循环,并分段提示排队游客。本报记者 代丽丽

  来源:北京晚报

  寇昉说,北京市法院破解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举证难、赔偿低”难题取得新成效,专利案件审判效率居全球前列,技术类案件平均判赔数额从52万元上升到286万元,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怀柔科学城等7个园区新设了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在3个国家实验室建立了法官工作站,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更加精准有力。

  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法院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力促进“硬核”科技创新发展。围绕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依法审结涉数字经济案件23608件,年均增长38.1%,全国首例智能产品语音指令案等一批新类型案件的依法审判,在经济科技发展新领域及时确立了行为规范和竞争规则,有效促进和规范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健康发展。

  三个月里,我每日清晨下楼,过桥,踏过河面的轻雾,去图书馆写作;下午阅读,健身;傍晚去练琴。沿着河边散步,一次次偶遇野鹿;正在训练的划艇队,柳叶刀一般剖开河面。一窗月光盈了又亏,两岸林草渐染红黄。在这场世纪级疫情末尾,一片混沌与茫然中,如此文学式的日子显得奢侈而珍贵。

  <strong>借央视平台展示自身实力</strong>

  从政府官员到街头商贩,泰国上下都热切期盼中国游客的回归。在这个以“微笑的国度”“黄袍佛国”著称的旅游胜地,旅游业早已成为其支柱产业。2019年来自外国游客的收入占到了泰国GDP的11.9%,在当年入境泰国3980万人次的外国游客中,中国游客就达近1100万人次,成为泰国旅游市场最大客源。近三年的新冠疫情,让泰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国民经济也持续走低。2022年5月起,泰国开始逐步解封迎接游客,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游客恢复旅游业。2022年10月1日,泰国政府颁布全面重新开放旅游政策,取消所有疫情管控措施,欢迎所有国际游客的到来。放松管控后,泰国旅游业复苏虽有起色,但缺少中国游客仍显乏力。中国宣布1月8日调整防疫措施放开出境的消息传遍了泰国大街小巷,泰国媒体都将其作为头条,泰国上上下下喜出望外,久违的中国游客终于要来了。

  正在进行补焊作业的26岁的张鑫洋来自河南新乡卫辉市,从事焊工职业已有5年。尽管工作又脏又累,但他干起活来注意力高度集中,让每一个不牢固的焊接点无处藏身。

潘莹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