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一起江河游

来源: 央广网
2024-06-29 23:02:27

  你可能会有个从未注意过的发现

  我国东部的大江大河

  大多是自西向东流淌

  而有一条河却是南北走向

  串联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沟通江南水乡、齐鲁大地、燕赵沃野

  这就是中国大运河

  2014年6月

  中国大运河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

  使用时间最久

  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

  大运河流经之地

  滋养出无数的名城、名镇、名村

  如同一条金线串起沿线的文化明珠

  构成一条璀璨夺目的文化带

  运河上的扬州

  大运河原点城市

  春秋末期吴国

  在古邗沟挖下“第一锹”

  大运河的故事由此开篇

  烟花三月的淮左风韵

  二十四桥的清风明月

  江都水利枢纽“一键调水”

  清水北送滋润了数十座城市

  运河上的杭州

  拱宸桥,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

  站在这座桥上眺望

  桥东是高楼耸立的现代城市

  桥西是粉墙黛瓦的历史文化街区

  古今魅力尽收眼底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运河上的苏州

  是唯一以古城概念参与大运河申遗的城市

  东看金鸡湖景区

  感受现代苏州的灯光璀璨

  西看枫桥景区

  枫桥夜泊历经千年风采依旧

  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徐徐铺展

  运河上的洛阳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城市

  通济渠引洛水穿城而过

  万船竞发,商贾云集

  让洛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都市

  城内含嘉仓、城外回洛仓

  这些大型粮仓亦是隋唐漕运发达的见证

  运河上的开封

  一条古汴河,半部汴梁史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堪称现存最古老的大运河图卷

  州桥石壁上的海马水兽飞云图

  讲述着古都千年的繁华胜景

  浓郁的市井生活

  依然在这里娓娓道来

  运河上的聊城

  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

  这是一个浸润在名著里的地方

  武松打虎的景阳冈

  高唐的柴府、李逵井

  一个院子可能就有好汉落过脚

  运河为聊城带来数百年的经济繁荣

  积淀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运河上的白洋淀

  曾为津保航运的必经之路

  如今船运依然是百姓重要的出行方式

  水天一色,百鸟翔集

  碧波荡漾,荷花绽放

  一艘艘船只穿梭在芦苇荡中

  尽显“华北明珠”的风采

  运河上的天津

  被称为“大运河载来的城市”

  南、北运河三岔口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田氏船模……

  许多熠熠生辉的非凡技艺在这里诞生

  一条涵养津沽文脉的“文化河”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运河上的北京

  82公里的大运河北京段

  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

  “四大徽班”沿河入京,京剧就此萌芽

  运河边的独有仪式“开漕节”

  承载春天的期许再次拉开序幕

  “一枝塔影”的燃灯塔千年未变

  塔周围的风景焕发时代新貌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是流动的文化

  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千年河水以流动、鲜活的方式

  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奋斗

  带着过去与现在

  李亮认为,这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但步子仍迈得太小,每年通过的原创推荐项目很有限,“多数通过的项目背后都由院士推荐和支持”。杨卫建议,基金委应继续夯实推荐者的责任,进一步扩大项目资助额度,容忍一定的失败率,并采用滚动式支持,“重点不在于你支持了多少项,而是确实支持了一些好的项目”。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澳大利亚贸易部长四年来首次访华,寻求贸易全面解冻”,据澳媒报道,应中国商务部邀请,澳大利亚贸易部长法瑞尔11日抵达北京,开始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其间将与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举行会晤,并共同主持召开第16届中澳部长级经济联委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1日表示,中方愿同澳方一道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处分歧,推动中澳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双方可在此过程当中,通过建设性磋商平衡解决各自在经贸问题上的关切,共同造福两国人民。澳媒称,这是中澳两国最高贸易官员2019年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也是堪培拉与最大贸易伙伴关系升温的又一迹象。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主席戴维·奥尔森表示,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澳企“都希望看到两国关系恢复稳定”。与此同时,据澳媒报道,美国方面私下警告澳大利亚对华外交要谨慎,有学者提醒称,在政治上紧紧跟随美国,这会给未来的中澳经贸合作带来潜在的风险。

  作为支持基础研究最主要渠道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起开始设立“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旨在资助“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工作。研究内容由申请人自行提出,不限领域或方向,只需要两名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同行专家推荐即可,相关学部审查通过后,可获得1~3年的资助,每年资助强度不超过100万元。

  早在2021年,时任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就透露,科技部将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对未来十年国内基础研究的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并决定在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据了解,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具体建设方案原定今年4月左右公布。

  官网简历显示,张希清出生于1964年,黑龙江巴彦人,198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呼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毕业,大专学历。

  这种模式下,近年来,北生所在细胞程序性死亡、感染与天然免疫等多领域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20年过去,它仍是中国科研体制内的“特区”,模式没有得到复制和推广。

姚冠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