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美美与共 交流互鉴 共绘人类文明新画卷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6-12 09:34:59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第78届联合国大会7日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充分体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今年1月,中法建交60周年暨文化旅游年启动,3月,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启动,5月,中国—赞比亚文化和旅游年、中国—坦桑尼亚旅游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相继启动。中国携手世界各国推动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共享人类发展成果。

  世界是座文明百花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始终坚持与世界其他文明保持交流互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深刻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 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世界提供了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十年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实践成果不断积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全球各类双多边文明对话平台与机制日益丰富、合作网络有序搭建,“良渚论坛”、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一系列会议成功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呈现新局面。

  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公共事业对外交流广度和深度明显拓展。共建“一带一路”,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新闻媒体、旅游城市等联盟、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等平台,“一带一路”成为一条文明交流互鉴的康庄大道。目前,我国已同180多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交流,与5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等媒体行动为深化全球合作,共同推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贡献媒体智慧和力量。

  据了解,这是河北省内首次举办此项篮球联赛,比赛开放观众入场。本次NBL全明星赛现场亮点频频,主办方将唐山传统文化与篮球运动巧妙结合,向社会各界展现唐山文体旅融合的成果。(完)

  对于楼市止跌企稳的时间,张大伟预测称:“预计2023年上半年市场继续低迷。相比往年楼市调整,这一轮的博弈期很长。需要注意的是,当下楼市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只是房地产问题,更多是对经济收入的预期问题,短期来看,未来几个月市场将持续低迷,企稳需要等到2023年二季度以后。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必须要一线城市趋于稳定,加之改善需求扶持政策落地,整体市场才有望真正企稳。”

  “数字游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实现,直接得益于科技进步和数字技术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加快数字化进程,从办公自动化、供应链数智化,到居家办公、灵活就业,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职场形态,都受到数字化的深刻影响。大批企业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使得不同用工方式、工作模式下的员工高效协同、发挥优势成为现实。

  <strong>南方大范围雨雪趋于结束 西藏局地降雪加强</strong>

  由国网青海电科院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组成的项目团队,基于高比例新能源环境中的电网安全稳定诉求,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了构网系统并联稳定性、高/低电压单次/连续故障穿越、一次调频及惯量响应特性等一系列测试。作为中国新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项测试的结论充分验证了构网型新能源发电系统与传统跟网型新能源发电系统相比,在加强电网运行特性和实现高可再生能源目标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积冰涨势快,清理不及时列车运行就太危险了。”许立国所在的7人团队来自吉铁吉林工务段吉林桥隧车间,他们护卫的长图铁路线老爷岭隧道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这也是通往吉林延边地区的交通要道。

黄小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