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台前” 内蒙古用文物讲好故事

来源: 中国长安网
2024-06-13 22:34:09

  中新网呼和浩特1月29日电 题:从“幕后”到“台前”内蒙古用文物讲好故事

  中新网记者 张玮

  “通过文物展览能使大众了解并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形成的真实轨迹,领略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29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处长张慧媛在首场委员通道上如是说。

  张慧媛称,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文明优秀资源。诸多考古实证,北疆地区的历史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一部内蒙古地区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发掘、保护、利用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多元价值,激活其生命力,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张慧媛娓娓道来,2024年1月,内蒙古博物院创新推出的《北疆印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展览,汇聚了300多件文物,聚焦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长城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北疆大地留下的丰富文物印迹。

  旧石器时代大窑遗址出土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鸟形彩陶壶、战国时期的立式青铜鹿......展柜里的文 物向观众讲述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发展历程

  “很多文物第一次走出库房走向展柜,走进广大观众的视野。”张慧媛说。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文博工作者,张慧媛对今后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讲深讲透文物藏品故事,充满信心。

  张慧媛表示,下一步,内蒙古将优化博物馆展览陈列体系,丰富展览手段,依托数字技术对北疆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创新和传播,打造具有高品质、高效率、高价值、高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借力文旅融合,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客户端、公众号和网文、音视频、动漫、H5等产品,让北疆文化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传播。(完)

  “过去外地人听到黄石,老以为是美国黄石公园。希望以后大家知道黄石,是因为这里的先进制造产业。”一位官员对记者说。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金华1月29日电(董易鑫 张庆 李磊)连日来,浙江金华东阳市卢宅肃雍堂,通高4.05米、直径2.10米、重127.5公斤,用40万颗玻璃彩珠穿就的大堂灯——宝盖索络联三聚七彩穗羊角灯华丽亮相,流光溢彩夺人眼球。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东京1月29日电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及夫人王秀君近日访问日本四国地区期间应邀访问日本少林寺拳法总部。

  目前,伤者正在医院治疗,没有生命危险,事件原因正在进一步核查中。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重庆1月29日电 题:春节假期重庆消费回暖 新业态迸发城市新活力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广西记者站(南宁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童雅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