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外国学者:珍视中华文明瑰宝 共话文化传承发展

来源: 雷科技
2024-06-15 15:43:53

  中国日报网6月14日电 6月9日,中国日报社与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在辽宁锦州成功主办“探寻文明瑰宝 弘扬中华文化”主题新时代大讲堂。多位与会外国专家学者表示,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之际,更要弘扬传统文化,只有珍视过去的文明瑰宝,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不断传承。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日报资深记者聂子瑞(Erik Nilsson)表示,文化不仅仅是文物或习俗,它也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集合,是集体智慧。

  虽然丝绸和瓷器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间进行贸易的有形文化产品很少留存到今天,但许多沿着这些贸易路线传播的无形文化产品却在精神上留存了下来——无论是食谱、乐器或烹饪原料、艺术风格还是数学概念。

  聂子瑞表示,传统不是僵化的,传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之际,文化传统像物种一样不断进化,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否则就会面临灭绝。传统不像石头或琥珀一样被困在时间里,而是在空间中移动,迁移和适应,在保留其本质的同时重新配置其特征,也就是说,在保持不变的同时改变。

  例如,在今天的中国,春节发红包的习俗依然盛行,只是形式已经变革为使用数字货币的数字红包。

  除夕团圆饭仍然是中国人每年最大的家庭盛宴,每个人都会在春节回到家乡。年夜饭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其他省份的菜肴,甚至还有从网上购买的其他国家的饮品。

  聂子瑞阐述了技术发展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技术可以补充传统,但永远不能完全取代传统。”

  虽然通过社交媒体、虚拟现实、数字档案特别是人工智能等多种方式,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遗产保护,但“面对面的交流、手拉手、眼神交流,总是有着无法被任何一串数字完全取代的价值。这种亲密接触的价值都无法被任何数量的‘1’和‘0’完全取代。”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丰琳(Marcella Festa)分享了自己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她认为丝绸之路是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这是体现亚欧文化连通性的典范,且持续影响着当今世界格局。丰啉认为,考古学在加深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跨越文化鸿沟以及教育未来一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古学还有能力揭示有关历史和文化的刻板印象或误解,扮演着“挑战和重塑叙事”的角色。例如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工作就揭示了中原以外的丰富文明,证明了亚洲不同地区之间的密切关系。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未来会有更多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创 意与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史蒂夫·布朗(Steve Brown)表示,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中澳两国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融也由来已久。早在1897年,被命名为“龙”的舞龙从中国远渡重洋来到澳大利亚小镇巴拉瑞特,这条已经127岁的“龙”,见证了旅澳中国人的数量从当时的3万余人,增长到现在超过60万人。每个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以及每天发生在每个家庭里的故事、每个家庭的文化传承,对现代社会都意义重大。“不管在中国,还是澳大利亚或者其他地方,只有珍视过去的文明瑰宝,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不断传承。”

  正因此,县城正引起宏观政策层面和不少企业重视。以前更不受关注的县城正成为稳增长、扩消费的重要承接点。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1944年8月6日发“最后一电”

  <strong>稳就业政策的对冲效应。</strong>减负稳岗政策力度加大,实施部分特困行业和困难企业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政策,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推出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政策,推广企业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直补快办”模式,全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岗位。截至2022年11月底,共缓缴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1162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留工培训补助资金743亿元,支出就业补助资金903亿元。

  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金融则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百亿金融助万企方面,当地将出台系列金融惠企政策,开展系列银企对接活动,大力推广优化消费信贷产品,激发市场消费潜力。

  据美联社报道,根据这项政策,美国迄今驱逐非法移民达250万人次。

  “我们的生产工艺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废弃物加工生成的水泥产品经专业机构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许多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都使用过我们的产品。”牛海龙说。

周紫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