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车间”成增收新引擎——粤桂协作助力广西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

来源: 闪电新闻
2024-06-20 09:32:17

  “以前我在外面打零工,一个月挣2000块,还不保准。现在,我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家里,每月至少还有4500块收入!”家住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明亮镇明澄社区的黄桂珍对记者说。

  明澄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年前通过粤桂协作引进一家箱包公司,成为社区里的“微车间”。

  “我们公司在县里5个乡镇建了5个‘微车间’,全部设在易地搬迁安置点附近,公司总部也从广东肇庆迁到了广西上林。”该公司副总经理巫建安说。

  “一县一企+微车间”,是粤桂两省区加强协同发展合力的创新做法,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企业有需求、当地有资源是这一模式运行的基础。

  “以前,我们最大的烦恼是蚕茧收不上来。”广西靖西市一家丝绸企业的负责人谢乃钧坦言,由于当地原料供应不足,发展一度受限。

  在粤桂协作机制助推下,靖西市投入广东财政帮扶资金1479万元,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群众种桑养蚕,建设了一批“标准大蚕房”“小蚕共育室”等“微车间”,蚕茧原料问题得到解决。

  “如今,全市桑园面积已达18万亩,带动19个乡镇256个村1万多户发展种桑养蚕,鲜茧年收购量已突破200万公斤,企业发展后劲 十足。”谢乃钧说。

  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激励也是这一模式成功运行的关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粤桂协作工作队领队邝兵介绍,两省区明确,凡吸纳广西籍特别是协作县农村劳动力不少于10人或脱贫人口不少于5人,且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企业,即被认定符合“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共建条件,给予相应奖补。目前,广西已对首批经营发展优、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多、群众口碑好的39个“稳岗就业基地”给予了认定挂牌,各协作县也纷纷出台与“一县一企”有关的奖补政策,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一县一企+微车间”模式,精准对接农民群众需求,稳定就业岗位,在广西各地大受欢迎。

  吴静宜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人,曾在广东务工,通过粤桂协作招商引资,返乡投资创办工艺加工品“微车间”。“车间主要加工半成品,再由广东总公司组装为成品,在欧美、日本等地销路很好。目前共有员工48人,其中17人来自脱贫户。”吴静宜说。

  “目前,广东、广西两省区发挥‘一县一企+微车间’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作用,已帮助76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赴广东就业38万余人。”邝兵对粤桂劳务协作助力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充满信心。(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韦继川)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通讯员/穗发宣

  大兴安岭银装素裹,齐齐哈尔开往加格达奇的4045次公益慢火车里暖意融融。3号车厢里贴着对联、福字,临时货架摆满冻梨、冻柿子、大米、蔬菜等商品,年味儿扑面而来。“这鸡蛋价格和大集上一样便宜,给我称5斤。”75岁的白桦乡村民张华军连连点头。今年春运,齐齐哈尔客运段把百余种年货搬上列车,办起“列车大集”,“不受冻就把年货办了,老省事啦。”

  “这是我在海上的第二个春节。”来自山东菏泽的“95后”晁森是船上的一名水手,2019年,他正式成为一名海员,“我喜欢大海,也向往驰骋海洋,所以选择了这个工作。”

再次启程

  元洪投资区更是被确定为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中方合作园区,成为福建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引擎。作为中国最早的国家级外商投资区——元洪投资区的见证者、参与者,福州市原市长金能筹长期关注与推动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他回忆道,1992年,由印尼华侨投资的元洪投资区破土动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华侨合作开发区、全国最大的外商土地成片开发项目。

  广州酒家相关负责人表示,临近春节,广州酒家集团旗下餐饮品牌含广州酒家、陶陶居、天极品、星樾城等餐饮店的年夜饭预订包间已订满,大厅位置所剩不多。

袁静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