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80%的工作岗位将在未来三年内因AI改变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6-29 22:33:35

报告发现,担忧AI令自己失业的员工比重大幅减少,从2022年的53%下降到10%。

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AI)会否导致大规模失业的讨论不绝。

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Mercer)近日发布《2024年亚洲全球人才趋势》(GTT),对3600名高管、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员工展开调查。报告发现,AI和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工作流程,98%的受访企业和机构计划在2024年对工作设计进行变更,包括确定最适合混合/远程工作的角色,并将工作重新分配给不同的人才池。

报告称,56%的受访高管认为AI将为其组织创造就业机会,44%的高管持相反意见。对员工来说,担忧AI使自己失业的比重大幅减少,从2022年的53%下降到10%。不过,21%的员工担心,AI的进步会提高工作要求,迫使自己工作更快或产出更多,从而增加工作压力和风险,这一比例是2022年的两倍。

美世亚洲区总裁拉蒂默(Peta Latimer)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对AI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持乐观态度。“过去30年,我们一直在说很多的工作要被机器人所取代,但现在的就业还是可以进行合理分配。”她称,“即使AI可以帮助公司生产力提升30%,这也不意味着会直接减少30%就业岗位。”

AI将带来什么

报告发现,随着AI技术的发展,四分之一的高管表示AI将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业务模式,而80%的工作岗位将在未来三年内因生成性AI而发生显著变化。

32%的高管认为,AI能通过放大智能带来更大附加值,从而减轻当前最紧迫的人才风险,例如劳动力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流动性低等。54%的高 管认为,如果企业不大规模采用AI,其业务将无法在2030年后生存。

有53%的高管预计,AI和自动化将在未来三年内为他们的组织带来10%-30%的生产力提升,另有40%的高管认为提升幅度会更大。不过,尽管AI和自动化有望带来显著的生产力提升,但这只有在重新设计工作方式以适应人机协作时才能实现。

然而,尽管41%的亚洲企业高管认为投资AI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但随着AI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员工可能无法适应或最大程度利用AI。86%的高管认为,如果工作岗位被AI改变或取消,只有不到一半的员工能够适应。

同时,67%的企业和机构在采用新技术时,并没有相应地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由于新技术未能有效融入日常工作,员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无价值或重复的任务,导致生产力下降。此外,许多企业在实施新技术时,未能充分考虑员工的体验和需求,导致新技术难以学习或使用,技术投资就不能发挥预期效果。

拉蒂默表示,招聘网站领英的数据显示,企业在招聘中对AI技能的整体要求在过去6个月内提高了21倍,但教育体系仍难以跟上这一趋势,两者之间出现了一种错配。同时,员工看待劳资关系的角度也已发生变化。“很多员工会觉得,如果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没有反馈给员工,他们不会继续有动力在公司中发展。”她称,特别是在疫情后和通胀环境下,员工的预期值发生了转变,就职者的目标是一个更好、更和善、更灵活的一个就业环境,而不仅仅只是“向钱看齐”。

解决方法

报告还发现,83%的亚洲员工表示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了职业倦怠,经济压力是首要原因。许多员工面临生活成本上涨和持续的通货膨胀,他们平均每月要花费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来担心自己的财务状况。

报告称,员工对财务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雇主能提供支持以减轻他们的财务压力。只有45%的员工认为他们为退休存够了足够的钱,并且他们更信任雇主提供的退休计划,而不是独立的财务顾问。报告发现,与不关注员工财务健康的公司相比,关注员工财务健康的公司员工更有可能感到满意和留在公司。

此外,价值观不一致、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挑战和缺乏心理安全感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57%的员工报告他们工作时间比以往更长,而42%的员工认为繁忙的工作(无价值的任务)是导致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报告认为,雇主可以从重新设计工作、重建员工的信任以及缓解员工的职业倦怠和经济压力三方面下手,增进其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性。

例如,报告提到,只有46%的高管对所在机构的人才模型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充满信心,只有27%的人强烈认为其劳动力模型足够灵活,能够将人才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为此,企业应该创建技能分类法,并将员工的技能与之相对应;制定能力框架,评估员工在特定技能方面的能力水平;设计基于技能的奖励计划,激励技能发展;要充分利用AI和技术,企业必须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并提供充分的培训。

责任编辑:王永生

  这一采访内容公开后,韩方似乎也意识到了发言的不妥和问题的严重性。韩国外交部19日进行了紧急修补,称“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不仅对我们,而且对地区、全球的和平与繁荣都很重要,因此政府一直坚持尊重中国的立场。”韩国外交部同时还强调,尹锡悦的言论并非是对一个中国原则提出异议。

  2022年4月22日,首部航母主题宣传片《深蓝!深蓝!》对外发布,主题宣传片展示了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以来中国航母编队的发展,并向英勇牺牲的歼-15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烈士和其他在不同战位上默默奉献付出的海军指战员致敬。而暗含在宣传片最后十余秒的“彩蛋”预报了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1个多月后的横空出世。

  英国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于当地时间25日发表政策演讲,演讲中他向保守党对华鹰派提出,英国必须与中国接触,而不是在“新冷战”中孤立中国,并呼吁与中国建立“稳健和建设性的”新双边关系。

  特约评论员 管姚:中国政府现任欧亚事务代表是资深高级外交官李辉,他曾任副外长,也曾在俄罗斯出任大使长达10年,应该说,李辉大使在俄乌两国都有很高的认知度,也有广泛人脉。今天毛宁在回应彭博社记者提问时特别介绍,李辉熟悉相关事务,将为劝和促谈发挥积极作用。这当然也让国际社会对李辉即将到来的出访与深入沟通,充满了期待。今天毛宁在记者会上也强调,欢迎乌克兰总统任命新大使,愿为他履职提供便利。所以我们看到,在中乌元首通话直接沟通后,乌克兰危机劝和促谈确实出现了新气象,迎来了新契机。但也必须要承认,新契机能否把握,新气象能否延续,劝和促谈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与突破,实际上也面对很大的不确定性。李辉大使访乌沟通,应该已是中乌元首的共识,但通话也指出,李辉是要与危机各方作深入沟通,在乌克兰以外的后续沟通行程,包括沟通成果,还需作进一步的观察,中方代表要为此作出更大更艰苦的外交沟通与斡旋努力,当然,国际社会尤其危机各方更应相向而行,那些拱火浇油、趁机牟利的国家,必须作出调整转向,否则,劝和促谈恐怕难有转折突破。 

  虽然在过去几年中,中澳经贸关系屡有波折,但中国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市场,澳大利亚工商界正在排队访华。据澳媒报道,三年来澳大利亚首个商业代表团将于本周访华。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4月20日对此表达了欢迎。她透露说,中澳双方正就法瑞尔访华的具体安排保持密切沟通。

  经调查发现,这张银行卡挂在崔某某名下,实际存储金额为22.4万元。崔某某奉上这张卡的缘由,是因为之前接到了闫学会的电话,其表示着急用钱,让崔某某至少凑够20万元拿过来,后续会通过多结算餐费的形式予以偿还。就这样,通过机关食堂承包商虚列餐费支出,闫学会把这笔公款套取出来据为己有,用于个人日常消费。

曹喜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