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遇见大运河丨大运河的千年生长史

来源: 青瞳视角
2024-07-10 13:16:19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开凿连接不 同水系的运河,铺展出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开启了扬州这座大运河“原点城市”2500多年的建城史,也开启了大运河2500多年的生命历程。“邗沟的开凿,在《左传》上是这样记载的,‘秋, 吴城邗, 沟通江淮’。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其实记录的是大运河生长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它加强了南北文化的沟通,促进了华夏文明圈更加紧密地联系,开启了一个跨越2500年的奇迹。”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这样介绍。

  事实上,在中国大运河漫长的生长历程中,还有两个重要节点。隋唐大运河的南北贯通,就是大运河生长历史的第二个关键节点。1400年前,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隋唐大运河,一条沟通华夏南北的水运交通大动脉就此形成,见证着沿岸的经济与文化繁荣。“江南财富、粮食源源不断地运抵都城,绮丽缤纷的南方文化与气势恢宏的北方文化顺着运河在此交融,隋唐文化开启了崭新的气象。国家经济繁荣、仓廪丰实。隋炀帝迁都洛阳的第一年,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万国来朝的盛况。”

  如今,大运河依然悠悠流淌,千里通波。它连接起沿岸城市,滋养着两岸人民,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凝望着这样一条具有生命力的河流,单霁翔感慨道:“通过大运河,我真的感觉到两个字:传承。传承才是真正的目的。我们的祖先创造了2500年的运河。在我们的手中,要让它继续活着,继续发挥作用,传承给我们子孙后代,永远叫它一条活态的文物。”

  “剧本狂欢”只是一种非常态

  有些痕迹似乎要彻底从我们生活中抹去了,我们开始触摸到这种改变的“实感”:进站时只需要刷身份证,返乡后不再有填报防疫信息的卡口,回家前后不需要核酸检测,“封控”这个词以极快的速度被记忆封存;大小景区、商超及文娱场所人头攒动,春节档几部电影上演得如火如荼;好吃的餐馆爆满排队,老板在朋友圈频繁发着“翻台”“营业额创新高”的信息;年轻人也开始在各种群里询问,自己喜欢歌手的演唱会是否开始抢票了。

  此次成都赴泰国普吉的首发团旅游顾问徐巍对此有更直观的感触。徐巍坦言,尽管普吉岛行程是以往的经典线路,但仍有不少未知的变化,需要专业的旅游服务从业者细致观察研究。他不仅要帮游客进行出游安排、行程咨询,还提前做了很多关于目的地最新政策要求等方面的“功课”。

  “此次改革淡化单一的盈利门槛,有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推动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律师马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为进一步推动湖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委统战部积极参与“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并同步开展“春雨润苗”惠企政策大宣讲300场次,走访民营企业1.3万余家,协调解决问题5427个;实施民营企业培优做强行动,全省民营市场主体突破600万家、增长15.5%。

  近期,美国能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工学博士阿尔俊·麦克贾尼在同海洋、生态、核物理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分析东京电力公司公布的数据后表示,东京电力公司对核污染水的采样量以及放射性物质种类的检测过少,不足以说明排放入海的安全性。“排海方案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调查不完备,核污染水排海方案以外的其他有效替代处理方案没有得到充分讨论。”

陈彦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