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产力低碳“向绿” 第十五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题对话举办

来源: 大河网
2024-06-29 06:13:36

  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 陈溯)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如何科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如何推动生产力低碳“向绿”?27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五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京举行,以“碳路绿色生产力”为主题,围绕气候风云老友记、能源革命启示录、美好生活可循环三个章节,邀请各界嘉宾进行探讨。

  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致辞中谈到,一个活动能够连续开展15年,受到社会的关注,并且每年都有新内容,内涵越来越深刻,影响非常大。今年,是他第13次出席活动。实现“双碳”目标,实现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真正还要靠青年,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是保护地球的最主要的力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回顾自1988年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磋商,至今36年。他看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三十多年来的变化:全球温度上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高,国际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从忧虑到危机,减碳模式从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中国角色从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到引领者演变。“国际气候谈判的很多成果都是熬出来的,国际上的事儿要多沟通多交流,摆事实讲道理,讲大局讲长远,才能合作共赢。”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表示,在“碳路绿色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中国既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又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还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把应对气候变化从挑战变成发展的动力,实现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的共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表示,零碳不是挑战,零碳也可以成为社会福祉和奢华的生活方式。要适应社会所需,走绿色生产道路。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传统能源如何“向新而变”?新能源如何“向绿而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表示,十年来,我国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成效显著。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2023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成为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大贡献者。

  中国能源研究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周大地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低碳转型必须加快推进。低碳不是牺牲合理的能源消费,而是更绿色高效安全。绿色低碳能源系统具备多项优势,包括大幅度提高资源保障,整体提升能源系统效率、使全社会能源成本明显下降,全面提升环境质量等等。我国还要进一步提高风光装机年增数量,电力系统需要体制性改革和系统性技术改造,来适应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要求。

  “当前新能源实际运行中提供的可靠容量不超过5%,目前难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可靠替代。”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刘世宇表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中心环节,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通过创新驱动、技术改造和煤电转型等方式,实现化石能源“减法”和可再生能源“加法”的协同。

  当下,推动低碳生活和循环经济,既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也有助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低碳生活已经成为风尚。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周刊》首席低碳传播官贾峰把“勤俭持家”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放在“双碳”目标下进行了新解读,探讨了消费者如何在衣食住行等领域践行低碳生活,以减少个人碳足迹。“目前中国居民消费领域碳足迹占比已经过半,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仅靠生产侧减碳还不够,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居民消费模式,让绿色低碳生活落到实处”。

  基于企业在法规履行、战略规划、ESG建设、绿 色价值链、环保公益等方面的表现,活动现场还发布了“2024年度低碳案例”。

  15年来,“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系列活动通过对话、影像展、融媒体传播等方式,吸引了上亿人关注,成为传递中国绿色低碳进程的重要窗口和建言献策的思想平台。(完)

  <strong>强冷空气正在路上!北京今天夜间开始云量增多 阴冷上线需保暖</strong>

<strong>信贷、社融数据好坏不一</strong>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11/690745907.jpg" alt="" />

  牢固树立绿色底线,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地表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提升23.3个百分点,达到84.9%,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积极力量,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一年,新疆公安机关对中国政府网、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及厅(局)长信箱等推送的近1万条网民留言、咨询类信息,梳理分类、一事一报、按期反馈,及时回应了群众关切。

  生动诠释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地方志在对扶贫事业的记述中,呈现了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比如,《固原扶贫志》通过记载“闽宁协作”中福建、宁夏两地聚焦脱贫攻坚、拓展协作领域、携手开放发展的真实历程,再现了人民群众创造的光辉业绩和精神风貌,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艰苦奋斗的热情,激励人们续写东西部协作“山海情”,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吴美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