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65,还在献爱心,宁波有个奶奶团!

来源: 人生五味
2024-06-13 08:10:45

  向各地捐出毛衣4400余件

  家住鄞州区东柳街道东海花园社区,今年88岁的韩翠菊,手上总是忙个不停——只要有空,她便会织毛衣,这一坚持就是19年。

  毛衣织给谁?原来,2005年春节时,韩翠菊在电视节目里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冬天衣着单薄,有的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毛衣,让她颇为心疼。一个朴素的心愿涌上韩翠菊心头——“家里有毛线,我给他们织。”

  说做就做,没过几个月,韩翠菊就亲手织好了36件毛衣,让女儿章雅杰联系了一所学校,亲自送了过去。看到带有各种卡通图案的毛衣,孩子们爱不释手,没想到毛衣不够分,有两个孩子当场还哭了鼻子,“奶奶回去再给你们织。”也就是从那时起,织毛衣变成了韩翠菊生活中的关键词。

  打那之后,韩翠菊的闲暇时间都在织毛衣,家中的橱柜里更是塞满了各式各样的毛线,“每次出门,我总想着买点毛线,慢慢地家里越堆越多。”章雅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开始织毛衣到现在,韩翠菊前后共自费4万余元购买了1500多斤毛线。

  出门坐公交车,在等车时要织毛衣;去医院看病,等候叫号的时候在织毛衣;晚上睡不着,便翻出毛衣织上两针……面对这份执着,章雅杰打心眼里佩服母亲的毅力。“母亲是真的用心在做这件事,可以说是‘毛衣不离手’。有次带她出国旅游,别人在海边看风景,她却在海边织起了毛衣。”章雅杰说。

  韩翠菊说自己早已定下目标——一星期织一件,一年算下来可以织50件左右。她坚持用织毛衣的方式给困难地区的孩子送温暖,累计捐出超过1000件毛衣。

  慢慢地,她也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经验——织给孩子们的毛衣,要选用质量好的羊毛线,再根据毛线选择合适的针法和力度,比如平针织法速度更快;考虑到孩子玩耍活动较多,就把衣领做成拉链式的;给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就用圆低领,这样不容易被弄脏……

  都说爱心会传递,韩奶奶的事迹感动着越来越多人。听说社区出了一名“毛衣奶奶”,街坊四邻也都坐不住了。为此,社区党委经过研究,专门腾出空间,成立了以韩翠菊为带头人的爱心作坊,吸引了不少有着织毛衣技艺的邻居们加入。

  2018年,随着爱心人士、爱心企业逐步增加,爱心作坊正式升级为工作室。当年底,团队仅用1个月时间,就赶织了600条围巾,分3批送到吉林、湖南等地的困难儿童手中。

  为啥效率这么高?东海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郑鹏透露,工作室里的老人分工协作,负责编织不同部分。韩翠菊主要负责织领子、袖子等难度较大的部位,最后再将各部分进行缝合。

  19年来,韩翠菊和工作室已累计捐献毛衣4400余件,送往全国各地。在她们的带动下,不少爱心企业、个人也纷纷加入捐赠行列。

  “有家本地企业每年都向工作室捐赠编织物料,也有公益组织每年协助工作室对接山区学校、负责寄送事项等,还有各地爱心人士累计寄来300多公斤毛线。”郑鹏说。

  对此,韩翠菊总是乐呵呵的,“有这么多人帮忙,不愁孩子们没有漂亮暖和的毛衣穿了。”

  5年护送600多个孩子放学

  在鄞州区东钱湖镇高钱幼儿园门口,下午4点,身穿红马甲、今年63岁的袁佩君早已等候多时。看到袁奶奶,王浩鸣向她奔去,两人大手拉小手,一道向清泉社区妇儿驿站走去。

  别看孩子跟袁佩君这么热络,两人可不是亲祖孙——袁佩君是孩子的“临时奶奶”。“双职工家庭由于和工作时间冲突,接孩子放学成为难题。我这个临时奶奶就是负责接孩子的。”她说。

  家住清泉社区,2018年的一天,正在接外孙放学的袁佩君,在幼儿园门口遇到了一脸焦急的邻居笑笑妈。得知她接孩子和工作时常冲突,总是急得团团转,热心的袁佩君便主动提出帮忙接孩子,“谁知一接就是5年多,两家人也处成了一家人,笑笑见到我就像见到亲外婆一样。”

  像袁佩君一样,帮着接孩子放学的爱心老人还有不少。经过调研和走访,最终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一支志愿队,有组织地帮助社区内有需要的家庭接孩子放学。2019年9月,这支奶奶志愿互助团队成立,以5人轮班制形式,护送孩子放学。

  如今每个上学日,这些身穿红马甲的奶奶们就会守在幼儿园、小学门口,风雨无阻。这些年来,这支服务队伍逐渐壮大,已吸纳58名奶奶和200多名社区志愿者。5年来,志愿团队共护送600多个孩子放学,帮助社区500余户双职工家庭。

  袁佩君告诉记者,接到孩子后,奶奶们会领到社区的妇儿驿站。在这里,不仅有同龄小伙伴一起学习、玩耍,奶奶们也会监督写作业,作业完成后还会给孩子们讲故事,教一些剪纸等技艺。

  下午5点多,王浩鸣的妈妈陈女士下了班,忙赶到驿站接孩子回家。提起这项志愿服务,她竖起大拇指。去年8月,她从社区群里看到奶奶接送孩子的通知,跟丈夫商量后,为即将上一年级的儿子报了名。“报名前也曾有顾虑,但看到是社区牵头,大家都在称赞,我才想试试看。”她坦言,没想到几天下来,儿子跟奶奶们相处得很好。

  “孩子跟我说,奶奶接他放学路上,会问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像极了祖孙间的日常互动。”陈女士说,经常能从孩子口中听到“喜欢奶奶”这样的话,“可见孩子很认可奶奶,我和爱人都是外地人,奶奶们真是帮了我家的大忙。”

  都说邻里感情需要双向奔赴,对袁佩君而言,这话一点都不假。有次她生了病,几天没来接孩子,没想到好多家长关切地打来电话询问,让她颇为感动,“自己的服务换来了真心,孩子们都把我当成了‘亲外婆’‘亲奶奶’,这种幸福感可是买不来的。”

  捡拾烟头并劝阻不文明行为

  在鄞州区邱隘镇的街头巷尾,如今活跃着一群身着绿马甲、拿着长夹子捡烟头、清垃圾的志愿者奶奶,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抽烟,还会上前劝导。高云香就是其中一员。

  77岁的高云香是捡烟头志愿行动的发起人之一。见到她时,她正风尘仆仆地从外面捡拾完烟头,“你看,一个下午捡了30多个。”她对记者说。

  2016年,退休多年的高云香拉上邻居吴贵凤、李秀定,商量着如何发挥余热,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彼时,电视上倡导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公益广告给了3位奶奶启发。她们便开始在镇中心卫生院、图书馆、剧院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尝试劝导。

  谈及这个,高云香说万 事开头难,起初大多数烟民并不买账,“那时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别多管闲事’。”

  “一开始听人家这么说,我们也会打退堂鼓,但坚持着多劝劝,心态也就慢慢强大了。”对此,李秀定道出秘诀,哪怕对方说话再难听也是笑脸相迎,劝说无用时也不争论,就讲究个“以德服人”,把地上烟头捡起来,“我们一弯腰,大家一般也会主动配合了。”

  不仅如此,奶奶们还从身边人劝起,“我第一个劝说的就是老伴。”吴贵凤说,自己老伴以前一天至少一包烟,烟头更是随便丢;如今在她的劝导下不仅戒了烟,也加入志愿服务中。

  在她们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热心志愿者加入进来,镇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志愿服务队。邱隘镇党委委员郎安介绍,目前团队已吸纳294人,平均年龄54岁,其中不乏母女、夫妻、祖孙等,有的甚至“全家总动员”。

  如今,志愿队服务范围涵盖全镇32个区域,累计捡拾烟头10万余个,劝阻一批不文明吸烟行为,并号召大家自觉将烟头按垃圾分类规定投入垃圾桶。

  令大伙欣慰的是,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不文明行为减少了,“像医院、剧院这些地方,几乎闻不到烟味,以前每天要捡三四百个烟头,现在数量大大减少。”高云香说,绿马甲已经成了街头巷尾的醒目标志,“有的人老远看到我们弯腰捡烟头,就自觉把香烟掐灭,地上的烟头也少了。”

  为了支持奶奶们的志愿行为,镇政府也发起倡议,在人流量较大公共场所试点设置了13个吸烟区,设置“烟头不落地”等醒目标识和不锈钢烟头投放桶,劝导不文明行为,“不仅如此,我们还印制了便携小烟袋和‘烟头不落地’倡议书,通过志愿者进行发放,希望与奶奶们一道,促进全社会的文明风尚。”郎安说。

  在鄞州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欧阳锡祥看来,“奶奶团队”是当地志愿服务中难得的宝贵力量,“‘奶奶团队’从个人自发行为,到成立志愿组织,再到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是鄞州志愿服务不断发展的缩影,也是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为了持续擦亮这些志愿品牌,让爱心传递下去,鄞州区将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让奶奶们有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保障。

  刊于《人民日报》2024.6.11 第13版

能吃苦、肯奋斗的年轻剪影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各省、市、县级均应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开展10个左右儿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促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扩大分娩镇痛试点,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提升分娩镇痛水平;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推动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维护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

  “我曾谈到当年毛主席与黄炎培先生的‘窑洞对’,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言之切切、思虑深远。

  七、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台

<img style="border: px solid #000000;"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2/12/31/1fc997d25ca44de188588d8e6e2d5500.jpg" alt="" />

  “营养对于康复期恢复元气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说,元气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循序渐进,不要太着急,拼命吃喝补充营养会欲速则不达。从具体的饮食角度看,第一是要保证能量摄入。能量主要来源于主食,康复期每餐都要吃一点主食,慢慢增加量。可以先从易消化的细粮开始,如粥、面条、面片,然后过渡到软一点的米粉、馒头,肠胃好了再增加点粗粮。第二是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蛋白主要来源于牛奶、鸡蛋、瘦肉、鱼虾等动物类食物。先选择那些容易消化吸收的,如鸡蛋,然后再选择清蒸的鱼虾等。第三,保证餐餐都有蔬菜,每天吃水果,有利于补充维生素和钾、钠等微量元素。对于肠胃功能恢复慢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可以在三餐基础上,食用一些补充剂,比如复合型的微量营养素、肠内营养液、蛋白粉。如果有条件,可以咨询医院的临床营养科医生,获取更专业的指导。

黄建依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