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模式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多元发展

来源: 中国长安网
2024-06-28 18:32:09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文+”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何谓“中文+”?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文+”是高频词,如“中文+中医”“中文+旅游”等。有学者认为,“中文+”是在学生具有一定中文能力的基础上,借助中文进行其他专业的教学,主观上把中文能力作为首要能力来培养。我们认为,“中文+”的“+”,可解读为“基于”或“应用”,如“中文+旅游”就是“基于中文学习的旅游职业教育”或者“中文应用于旅游职业教育”。若把中文能力与旅游服务等专业技能相比较,中文能力是基础,专业技能占主导地位。从教学安排来看,中文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专业技能学习时间更长;从学习顺序来看,前期是中文学习,中后期则是实用技能学习为主,同时学习中文。也就是说,“中文”教育中,中文是重点;“中文+”教育中,“中文”是次重点。

  所以说,“中文+”概念涵盖了“中文+旅游”“中文+中医”等一系列概念,是一种“基于中文应用的跨学科群”命名方式,体现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现实意义。

  在海外,2020年,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在线签署《关于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去年3月,中国和泰国教育部门共同创办的语言与职 业教育学院在曼谷成立,标志着中泰双方在中文教育领域的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为两国职业教育开展全面合作拓展了渠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展望未来,“中文+”模式具有更丰富的创新可能。对于学习者而言,中文学习更有吸引力,可以从“中文+”的“+”这个不同视角了解中国文化。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我们坚信,“中文+”将以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方式,释放语言的能量,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袁礼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研究员,李德鹏系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编审)

  近日,科学家根据“好奇”号在探测盖尔陨石坑时获得的数据,发现陨石坑中纵横交错的裂缝中,可能充满了富含水的蛋白石,这可能是人类未来探索火星的重要资源。研究还发现,巨大的火星地下裂缝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水和辐射屏蔽条件,可能比火星地表更适合居住。

  “有近200家线上店铺,专门在外卖跑腿平台为用户代购食品、咖啡、奶茶等,但我们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订单有外卖员取送。”胡文炯说,大部分订单被这些店铺接单后却没有配送。订单共同的特点是刻意标记两个感叹号,且都对店铺进行过好评。

  <strong>年桔启“吉”运</strong>

  <strong>应警惕人工智能论文对科研完整性和准确性的破坏</strong>

  根据梁金山服务区经理黄文霖介绍,15日开阳高速主线车流量约19万车次,梁金山服务区车流量约3万车次,客流量约65000人次。

  1月16日,广西南宁大明山景区出现雾凇景观,山峦披上一层“银装”,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受新一轮寒潮影响,广西多地迎来大幅降温,大明山等高寒山区出现冰冻及道路、电线结冰、雨雾凇等现象。

郑伊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