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陶都”窑火不熄:“Z世代”接过祖辈技艺

来源: 中国长安网
2024-06-12 18:47:11

  中新网吉林6月11日电 题:“北国陶都”窑火不熄:“Z世代”接过祖辈技艺

  中新网记者 石洪宇

  近段时间,在缸窑镇溪浪陶社,齐春雪每天都会守着1米多高的天然气窑口。窑火旺盛,她仔细观测火苗,窑内陶器釉面的色泽逐渐由灰色变成墨绿色。她的身旁,聚满了参观的游客,和她一起感受着窑口带来的热浪。

  25岁的齐春雪家里三代人均从事过制陶业,如今她也参与进来,师从吉林缸窑烧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刘秀利,钻研制陶技艺。

  “对家乡的泥土有情结。”烧完这窑陶器,齐春雪准备去山上再淘些土,调出适合烧制的窑土。

  齐春雪所在的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清代时因烧制陶器而得名“缸窑”,产量、品类、质量等均享誉全国,后来又有了“北国陶都”的美誉。辉煌时期,当地生产的建筑陶、工艺美术陶等陶瓷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

  齐春雪说,吉林市作为中国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缸窑的陶文化展示了满族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点,实用性与形态质朴兼备。

  在缸窑镇的辉煌时期,从事制陶产业的逾2000人。随着水缸、坛等器皿大范围退出中国居民的生活,镇上大型工厂陆续减产或转型,制陶人员如今只剩下数百人。近些年,以刘秀利为代表的老师傅们仍坚守着“窑火”,在各类节庆活动中展示这项非遗技艺,同时免费开设培训班,吸纳年轻的陶艺爱好者。

  刘秀利开设的缸窑烧造技艺培训班上,齐春雪就是学员之一。学员中,像齐春雪一样的“Z世代”超过三成。

  26岁的刘欣竹也是缸窑镇人,“我三岁就在后山玩泥巴”。眼下,她正在陶社苦练拉坯,尝试制作造型新颖的摆件。她还组建了一个“宣发小队”,拍摄视频、撰写文案,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这门技艺。

  年轻人的加入让当地看到了希望。为 了推动“北国陶都”转型,当地已规划占地逾1.7万平方米的缸窑陶瓷文化创意园,主体工程包括老窑帽遗址、烧制技艺体验及工作室、北方民宿文化院、缸窑非遗烧制演示中心等,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制陶历史及文化。

  齐春雪烧制的茶壶已经出窑,她认为薄厚还差一些火候。“我还要提升技艺,让陶品更精致。”齐春雪希望小镇的窑火一直旺下去。(完)

  蒙曼从古人对酒的别称中,总结“酒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欢伯”一说,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中,“酒为欢伯,除忧来乐”认为,酒能消除人的烦恼与忧愁,使人快乐。

  引得来也要留得住

  选择什么样的品种?如何种植?如何施肥?老师和学生们蹲守在田地里,种植、施药、除虫、监测数据,根据田间实际和村子发展需要制定具体方案。

  以康方生物(09926.HK)为例,其于2020年4月登陆港股,发行价为16.18港元,发行首日涨幅超过50%;2021年6月,其股价迎来历史最高点(69.9港元),此后一度跌破发行价。

  消费条件改善进一步带动消费升级。春节旅游市场显示,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更倾向于在目的地增加停留时间,进行深度旅游。去哪儿旅行的数据显示,平台国内酒店预订间夜量达到历史新高,其中连住3天以上的预订更创历史新高,平均入住时长同比增长3.6小时,相当于1/3的游客选择比去年多住一晚,带动了目的地城市的餐饮、交通、娱乐消费。“今年春节假期的预订情况比去年好很多,客人的入住周期都是3—5天。”途家民宿上海朴宿花园房东程先生说。

  据介绍,该项目将建设床位1300张,一期建设内容包括云南省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以及云南省民族医医院一期医疗综合区项目。

林建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