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设计如何跨界数字艺术?业者共聚探讨前沿发展

来源: 广州日报
2024-06-29 17:09:39

  中新网北京6月27日电 (记者 应妮)生物设计是什么?如何与人工智能结合?跨界数字艺术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场跨界科技、艺术和商业的论坛日前在京举行,为艺术相关业者和创作者提供了一次拓展想象力的前沿分享。

  国际知名数字艺术家、美国新州罗格斯大学终身正教授谭力勤应邀在北京服装学院作演讲,深入探讨了生物设计的核心概念、形态、分类及其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他指出,生物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可以从大自然学习,创造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通过在生物设计专业的学习,业者将重新定义能源、水、空气、废物和材料在设计中的使用。

  谭力勤将生物设计定义为一门融合了生物学、设计学和艺术学等的跨学科艺术创作与设计学科,并探讨了合成生物设计和量子生物学等新兴领域对未来的影响,同时展示了许多国内外的生物设计作品,如北京服装学院学生的《液态盔甲》。同时,他强调中国亟须在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未来学家,并希望北服学子能够承担这一责任。

  谈到数字艺术展览如何链接新世代新消费体验,数字艺术中国创始人王泊乔作为策展人参与的京东方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现已成为行业数字艺术公共服务场馆的标杆之一,不仅给博物馆、美术馆等有了形式创新的启发,同时将媒介变迁带来的艺术发展史,通过数字技术巧妙浓缩在“灵境数字艺术展”的有限空间,展示科技与艺术融合之美的无限可能。

  芒果美术馆在湖南扮演着潮流艺术的重要角色,尤其吸引年轻观众。该馆馆长邱天强调,美术馆不仅展示艺术作品,更通过引入VR、AI等新技术以及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为观众提供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展览体验,“美术馆的使命在于引导年轻人的审美,避免低俗,沉淀真正的美感,打造真实的艺术消费场景”。

  teamLab是国际知名数字艺术团队,其在北京的 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目前是亚洲最大的沉浸式艺术空间。副总经理杨文婷介绍,该空间自2022年开业以来,20至30岁的观众年龄段持续增多;今年还单独开辟了约500平方米的Cube空间,为中央美院学生提供毕业作品展示场所,“通过这一合作,我们不仅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发展机会,还推动了数字艺术的普及和教育,促进艺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据悉,此次论坛由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 院和数字艺术中国共同主办。(完)

  新华社香港1月14日电 题:2023年,香港将在希望与挑战中加速前行

  对于熟悉田径的朋友们而言,苏炳添和巩立姣的名字绝不陌生。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合肥1月14日电(储玮玮)“海外华文教育是海外侨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留根工程’。近年来,宿州市不仅为中青年优秀教师创造出国锻炼机会,也为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在海外传播,增进中外友好交流作出积极贡献。”安徽省宿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办主任邰莉莉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

  “修水渠是利民的好事,没有经费,我们每家省出十几斤稻米换。”眼看修水渠的计划面临搁置,王柏和不但带头捐出稻米,还到周边地区作动员,鼓励更多村庄加入修渠工程。就这样,你家10斤谷,我家8斤粮,本村加油干,外村帮忙干,水渠热热闹闹地修了起来。一锄一铲,苦战一年,清冽的山泉顺着3公里长的水渠,涌进乡亲们的农田。

  重点区域进入收获期。共同“修路”的目标是共同“致富”。对于中国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连通效应最早在周边地区带来持续的经济发展收益,东南亚、中亚等周边地区也将继续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亮点。2023年,随着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推进,制造业将持续转移和升级,周边地区的产业链将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上进一步重构。从更广区域上看,中国与共建国家将通过海陆通道进一步拓展贸易和投资合作。

  “九州箫鼓催春韵,一路豪歌奔锦程”“国富民殷,惠雨遂心圆绮梦;河清海晏,春风得意绘新图”……新绛县诗词楹联学会“元老”周长胜的多副春联被民众“私人订制”。

王淑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