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买600元“校鞋”,真能遏制攀比?

来源: 东方财富网
2024-06-01 19:12:18

  现在我们无法知道人大代表议案的具体内容,如果人大代表只是建议学校为学生配备统一款式的校园健康运动鞋,而没有提到价格,则问题出在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身上。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只要征求家长意见,看什么价位的鞋合适就可以了,大可不必明确600元的价格。毕竟,这很难摆脱与生产商或经营商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尽管“家长意见”第二栏可以选择不支持的理由,但又会有多少家长真正“敢于”拒绝呢?

  如果人大代表不但建议学校为学生配备统一款式的校园健康运动鞋,而且明确了“为消除学生攀比心理确保学生足部健康”需穿600元一双的鞋,那么问题还是出在教育主管部门身上。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建议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不合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回应即可,干吗要兴师动众让学校征求家长意见,这点“为了孩子”的担当都没有吗?

  事实上, 不管是订购校服还是鞋子,自主权都在学生家长手里。早在2015年7月13日,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就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称,校服的生产和采购均应执行国标,学生可以自愿购买校服,也允许学生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既然如此,教育主管部门再“操心”学生穿的鞋子,就很容易让人发生联想了。

  退一万步说,如果按照这份调查问卷上的建议,统一给孩子们购买600元一双的鞋子,这到底是在遏制攀比,还是在鼓励攀比?先不论价格,看上去大家穿的鞋子都统一了,同校学生之间不用攀比了,但是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呢?放学回家以后和身边的同龄人呢?孩子们会不会因为自己穿了价值600元的鞋,就觉得比其他学校的学生“高人一等”呢?

  此外,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中小学生,所穿的鞋子都在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之间,真正穿五六百乃至上千元一双鞋的,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这份调查问卷就显得严重脱离实际,也丝毫不接地气。正如有家长所说,“我们家的孩子穿一两百元的鞋子也没有觉得不如人,如果家长真的给他买了600元一双的鞋子,他反而可能觉得自己要比别人厉害了。”——这岂不也是一种变相的攀比呢?

  只要学生都穿统一价格的鞋,不管是100元还是600元,都没法攀比,这和统一穿校服是一样的道理。至于足部健康,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如果教育部门真的要为学生考虑,想引导和教育孩子远离攀比,其实完全可以在调查问卷中给出相关的选项,由家长们来自主进行选择,比如鞋子可以有100元到200元档次的,可以有200元到300元档次的,以及300元以上档次的。相信绝大多数家长,还是会选择适中价格的鞋子,而不可能去选600元一双的“高价鞋”。而且,这样一来,也不会引发家长和网友的质疑和批评。

  为什么是山东?敢于“抢跑”无疑是关键原因之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2020年9月,线下演出行业刚开始复苏时,山东就紧锣密鼓地策划了9场音乐节,一时间超过四川、江苏和浙江,举办音乐节的数量位列全国省市第一。

  据证监会7月7日消息,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出台一系列制度办法,初步形成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发展与监管制度框架,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2020年11月以来,从依法加强监管和有效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金融管理部门督促指导蚂蚁集团、腾讯集团等大型平台企业全面整改金融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目前,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金融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

  晚间,蚂蚁集团发布公告称:“自2020年以来,蚂蚁集团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积极推进各项整改,目前已完成相关整改事项。今天,蚂蚁集团收到金融管理部门行政处罚决定书,我们对此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将进一步夯实合规治理水平。未来,蚂蚁集团将恪守使命与初心,坚持守正创新,继续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努力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群体做好服务并创造更大价值。”

  证监会监管始终坚守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人民性,持续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在今年主题教育期间,围绕投资者关心、关切的问题,证监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市场意见,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和投资者需求,制定了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将监管引导推动与行业主动作为相结合,指导公募基金行业稳妥有序开展费率机制改革,支持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业机构合理调降基金费率。

  饿了么介绍,这个夏天,他们对蓝骑士启动全方位保障,包括发放数十万份夏季关怀清凉包,在恶劣天气下还为骑士提供免罚权益、配送补贴、夏季跑单红包、线路优化和派单保护。比如,在高温天时,骑手线上报备小休后即可停止派单。

  据官方表述,目前,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该业内人士对国是直通车说,目前来看,可以说平台企业已经完成整改,因为各家企业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不同领域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会进入到常态化监管中,所以总体上讲,始于2020年11月的整改到此就告一段落,整改可以说是基本完成。

叶刚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