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边境新牧人的牧场升级计划

来源: 南风窗
2024-06-28 18:38:48

  中新网呼伦贝尔6 月27日电 题:中蒙边境新牧人的牧场升级计划

  作者 奥蓝

  因为惬意舒适的牧民生活和颇有亮点的牧场改造计划,巴音吉日嘎拉出名了。近日,中新网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见到了巴音吉日嘎拉,听他讲述自己的牧场升级计划和自媒体达人生活。

  巴音吉日嘎拉出生于1987年,家在新巴尔虎右旗阿日哈沙特镇布鲁和木德勒嘎查。他家的1.2万亩草场距离中蒙边境线只有30公里。这里地广人稀,风景如画,牧业是主要生产方式。

  2019年,他辞去了舞蹈演员的工作,返乡陪爸妈放牧。“当时也没想那么多。父母年纪大了,我当然要回去‘接手’,牧区需要我。”

  在家乡,他不仅把自家的万亩草场从之前的“牛羊成群、看天吃饭”,改造成一座省人节力、抗灾能力强的现代化牧场,还顺利晋级“粉丝”过万的草原自媒体达人。

  返乡之初,巴音吉日嘎拉家里有几百只羊和几十头牛,饲养方式是传统的户外放牧,没有棚圈,也没有补饲喂草的意识。牧场里活计很多,父母根本忙不过来,便雇了一家人来放羊放牛。每天大家的精力全在牲畜身上,忙得脚不沾地。

  接过接力棒之后,巴音吉日嘎拉动起了改造牧场的念头。“只有在牧区真正放过羊才有体会,一味地追求牲畜数量不可行。不仅草原生态受破坏,牧民自己也太累了。”

  安装摄像头、为牛羊过冬备草备料、将生产生活区分离、盖起抵御草原“风吹雪”的高大挡风墙……“在我看来,现代化并不等于机械化、电气化,更多的还是一种理念。”巴音吉日嘎拉告诉记者,现代化评价标准有两项: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减少人力成本。“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

  2021年,他把之前砖瓦结构的羊圈改成了“犊牛岛”。3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分成了产房、犊牛卧床、犊牛岛等区域,他还专门做了一排犊牛岛小屋,每间屋子都配了暖风机。

  “小牛出生的季节还很冷,如果长时间在冰冷的地上会着凉拉稀,容易夭折。”巴音吉日嘎拉解释说。

  同年底,新盖的现代化新棚圈也投入了使用。棚圈的设计不仅有巴音吉日嘎拉从培训班学来的、网络上搜索的、自己琢磨的,还有传统的游牧智慧,这些让他反复推敲了好几年。

  2021年起,经深思熟虑,他陆续卖掉所有牛羊,购买40余头澳大利亚西门塔尔牛。

  “我要'转行’了,不再把牛当肉牛卖给屠宰场,而是把牛当作配种的优质牛卖给周围的牧民。”他算过收益,未来一头牛能顶以前3头牛的价值。

  如今,第一批出生的小牛犊已经可以跟妈妈在草原上“溜达”了。巴音吉日嘎拉还专门学了冷配技术,去年母牛受精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几天,又有21头澳大利亚西门塔尔牛进入牧场。

  少养精养的养殖模式使得工作量骤减,牛倌一个人就能把这里照看得很好,这都是现代化养殖理念的成果。这样,巴音吉日嘎拉也能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去学习和观摩,学习别人更好的现代化养殖技术和理念。他还养了好多只蒙古獒,闲暇时就带着它们在牧场上撒欢儿。

  “我是一位’80’后牧民。我把新一代牧民的日常生活和现代化养殖以及小獒的成长记录分享给大家。”个人简介中,巴音吉日嘎拉如是描述自己。他的自媒体号运行近3年,粉丝过万,人气最高的一条短视频点赞量近万。

  不论是周边牧民还是自媒体上的网友,慕名想来“取经”的不少。“养优质品种牛、建设现代化棚圈、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犊牛岛’……关于这些事,我都是‘领头羊’,因此收到不少私信。”

  今年秋天,巴音吉日嘎拉又要将牧场升级为智能牧场。“新棚圈能实现全自动化,喂料、扫垃圾这些活儿都不用人插手。”巴音吉日嘎拉笑着对记者畅想不久后更加轻松惬意的牧场生活。(完)

  她眼看着一艘艘救援艇笔直向前驶去,去解救大石桥市场的被困者,却没有救援力量去搭救她的家人。她不安地在水流中走来走去,右手拿着一根粗长的木棍,左手提着一只形似绿马的氢气球。

  情况更好些的是刁窝镇刁一村,村主任张雪飞告诉城叔:“全村常住人口大约1400人,大家从7月31日起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已经迁到旁边一个地势比较高的村。目前村民情绪稳定,物资保障也没有问题。”

  他在城市进化论“<a href="https://weibo.cn/sinaurl?u=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g2MjA5Mjc0OA%3D%3D%26amp%3Bmid%3D2247548191%26amp%3Bidx%3D1%26amp%3Bsn%3D19e900213aa1b4eaf4dfa858d493040b%26amp%3Bchksm%3Dce0f51bcf978d8aad3d7b889a1862d792d1e2e97ac2bc47267f76b26d4e4c20fd6fa6f242f54%26amp%3B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em>大家的城市公开课</em></a>”第二期上提到,“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让一个城市去抵御10万年一遇的洪水、暴雨、干旱,也不需要修到应对万年一遇的程度,能应对百年一遇就可以了。”

  中图网提供的信息显示,位于涿州码头镇码头村、处于涿州汛情灾害中心地段的北京人天书店库房,受灾时水深最高超过2米,所有期刊、图书截至8月3日15时仍浸泡在汪洋之中,已经全损,预计20天内库房无法正常发货,已经产生的订单无法处理。该公司通过加紧联系印厂重新印制客需量大的图书来自救。

  据《出版人》杂志报道,朱媛的库房也西南物流中心,她回忆,“突然之间(水)就涨了20公分,根本来不及采取措施,我们连防水的沙袋都没有。”周边的村庄也通知撤离,但她那时没有想到后果的严重性,只是赶紧把外面台子上面的书往里挪,“平时库房有一点漏水,我们做过简单的防水,压根没想过水这么大。”

  他回忆,从7月29日开始,涿州一直下大暴雨,但他没有多想。到了31日晚上8点,雨停了。可半个小时后,水从北边漫过来,下水道不断喷水。这时,他开始紧张,赶忙收拾一岁半孙子的衣服、奶粉和奶瓶,准备离开市场。但是没想到一坐进车里,车无法发动,水也漫进鞋里,他无奈下车,逃到大货车上。

黄惠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