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来源: 海外网
2024-06-01 23:08:39

  【光明论坛】

  在近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强调金融领域要更加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战略引领,彰显了中国金融领域迈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决心。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实体经济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以有形的、刚性物质为载体,维系着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转。金融的产生则源自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体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血液”和“润滑剂”。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二者密切相依、共生共荣。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就要坚持金融服务实 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不断改革、调整和优化金融供给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加强金融结构的优化改革,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有利于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为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近年来,我国将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作为重点,不断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一方面,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心,持续改善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金融服务,着力克服期限错配与资本结构、资源投向错位等问题。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以现代化货币管理体系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促进金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不断转化。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疏通堵点。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平稳运行。要想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就应当更好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充分明确对金融机构的定位,积极支持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找准金融服务重点,扩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国家整体战略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需要。同时,还应当警惕脱离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倾斜的趋势,杜绝投机套利行为的泛滥,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控,坚持针对性降低债务水平、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确保金融服务的稳健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此外,还应充分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加大对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投入,推动场景创新、拓宽行业边界、优化服务内容,深度激活金融业发展新动能,为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协调国内与国际资源、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市场力量等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应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提升金融高质量服务能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质效,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光明日报)

  除了设计新的潮流产品,创业者要花更多时间修炼“内功”。我老公现在是曹县汉服协会会长。近期,我们正在筹建“曹县汉服原创产业中心”,得到了当地政府在贷款、场地等方面的创业政策支持,中心的仓储和研发由我和老公两个人全盘负责。打造“宇宙中心”的汉服中心,我们不怕忙,只怕自己做不起来。曹县毕竟是个小县城,很难留住或吸引专业人才在此工作。如果我们的汉服原创产业中心成功了,一定会有更多合作伙伴加入我们,壮大曹县汉服产业。

  不过,在购置税减半政策强力助推下,2022年车市仍以微增收官,是燃油车市场的整体承压。数据显示,2019年常规燃油车市场零售量为1968万辆、2020年为1818万辆、2021年为1716万辆,2022年仅为1487万辆,同比下降13%。其中,去年12月全国常规燃油乘用车(不含新能源车)零售量为153万辆,同比下降6%,低于上年6-9月同比增长6%的正增长态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消费需求支撑力不足有待释放,政策仍需向燃油车中的节能车施以更大力度倾斜,在经济效应和环保要求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快递进厂提质增效。江苏省常州市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内,一辆辆装载着光伏产品的高栏车按序驶离厂区。“我们为企业量身推出包装方案,提供铁质立体货架,每片组件都由聚氨酯材料卡槽固定,耐得住日晒雨淋,能有效保护产品。”顺丰运输(常州)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康说。

备注:本文所示为2022年建成通车的主要线路及部分车站

  国家邮政局要求,当前要确保药品等防疫物资的投递,特别是农村地区医疗和民生物资的投递,满足节假日期间旺盛的寄递需求。干线运输不能停、末端网点不能关,落实“保供应、保畅通、保稳定、保安全”。

  中日两国既有经济交往的丰硕成果,充分说明了“挂钩”而非“脱钩”才能带来持久的红利。在过去的岁月里,经贸一直是稳定中日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其中,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贸易国。在疫情之前,已有超过3万家日企在中国落地生根,两国贸易额也达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的100倍以上。频密的经贸往来数据充分表明了中日合作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即使在疫情之下,双边贸易额仍创历史新高,引发了日本舆论的关注。中国欢迎日本各界继续来华投资兴业,开展交流合作。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受访日本企业认为在未来数年,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中国仍是其开拓海外事业的关键对象。

郭秉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