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献血,这些小知识你知道吗?

来源: 红星新闻
2024-06-20 04:26:32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在科学技术尚不能人工合成和大规模体外培养血液的情况下,献血是为临床医疗机构提供血液或其成分的唯一来源。而输血是现代医学治病救命的重要手段。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如实填写健康征询,是保证血液安全的前提。如果掺杂经济利益,某些献血者为了成功献血而隐瞒实际情况,会给受血者带来输血风险,同时也失去了输血治疗的意义。

  每献200毫升全血(包括血细胞和血浆),最多可拯救3个人的生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捐献血液,救助生命,是献血最直接最简单的初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定期、适量献血还能刺激新血细胞生成,增强人体造血活力,改善供血供氧,降低疾病风险,甚至减少癌症发病率。增强造血活力,有助于血液新陈代谢,并增强身体免疫力。

  健康成年人献血后骨髓新陈代谢加快,人体各组织间液体成分会立即进入血管,1-2小时便可补上失去的血容量;血浆蛋白大约在1-2天内即可补足;红细胞和血 红蛋白7-10天即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

  献血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捐献全血和捐献成分血。捐献全血是指捐献血液的全部成分。捐献成分血是指有选择性地采集血液中某一种成分,所捐献的成分血可以是血小板、红细胞、粒细胞或外周造血干细胞。

  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规定,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6个月,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一年24次。也就是说,如果一位献血者捐献的全都是单采血小板,那么一年最多可以献血24次。

  袁征:今年2月份的“气球事件”之后,中美关系陷入了一个非常紧张的状况,两国间的高层往来也受到了影响。中方虽然一直秉承着愿意对话的态度,但美方多次炒作台海问题、在多个议题上无端指责中国,实际上并无诚意开展对话。

  不过知支之(上海)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孟庆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较于社会餐饮,团餐行业仍然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其一大特征是企业获取订单大多依靠资源驱动,这在整个行业内非常普遍。“说的好听是不太市场化,说的不好听就是桌面下的东西比较多。”

  第二,中美之间有可能因意外引发军事冲突,但美国军事实力比中国强大得多,一旦交手,中国赢不了输不起,最后只会颜面尽失。除了军事手段,美国还有经济制裁手段。

  拜登17日对媒体表示,他希望能在“未来几个月”同中国领导人会面,“讨论我们之间存在的合理分歧,以及我们可以相处的领域”。法新社称,中美领导人可能会同时参加今年9月在印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此外,中国领导人已被邀请出席11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CNN在报道中引述中国专家的分析称,中国领导人可能的APEC之行是否会包括对美国的正式访问——以及访问的级别——“取决于双方事先能做些什么”。

  “所谓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提出假设,而后通过科学实验来证实或证伪,研究结果是开放式的,而非固定的知识点。”北京一家研学机构的教育顾问季旻认为,历史人文研学也应具备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例如去看西安城墙,可以让学生思考,古代城防为何这样布局?

  “有些人总是在说‘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那是基于什么规则?如果是《联合国宪章》,中方没有问题,如果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和许多国家一样,中方难以苟同。”他表示。

游良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