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展出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成果 非遗传承彰显新貌

来源: 中青网
2024-06-09 04:45:33

  中新网杭州6月7日电 (张斌)6月7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期间,“生生不息大运河——浙江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在位于杭州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

  此次展览围绕中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和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全面展示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呈现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展览以“大运河文化生态场景”为基调,通过图文、实物、互动体验展示具有大运河文化精髓和代表性的非遗品牌作品、非遗设计转化商品,以及非遗旅游融合、非遗教育研学等案例成果和经验分享。

  展出期间,来自大运河畔的半山泥猫习俗杭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连珠展示泥 猫制作。

  该习俗距今有着八百多年历史,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相传,把半山泥猫放在蚕房护蚕,吓唬喜欢吃蚕的老鼠以免遭鼠灾,是江浙等地蚕农的一大习惯。新时代,半山泥猫成为装饰品重获新生,因其憨态可掬的形态被不少消费者喜爱。

  “大运河文化的赓续源于运河的流动不息,更源于沿岸人民世代相守的文化传统、生存智慧与艺术创造。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大运河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参与策展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工作人员王心怡说。

  据统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浙江全省各类非遗宣传传播活动将达到283场,主要集中在6月7日至14日,最迟持续至7月7日。(完)

  对于中国工商银行(澳门)股份有限公司中小企业市场总监林毓霞而言,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过去都是来川公干,首次有了新身份,让我能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四川。”从事金融行业的她谈道,很多澳门企业都对内地发展机遇充满向往,但渠道和资源缺乏的困难仍客观存在,建议两地政府牵头,为企业搭建更坚实、畅通的桥梁,推动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当然,四川省政协港澳委员们也是天然的桥梁中介。”

  今年首场寒潮天气持续发力,昨天早晨,冷空气前锋抵达西北地区东部至内蒙古中东部一带,白天的降温主要出现在新疆、甘肃西部、内蒙古东部至东北等地。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清单》的主要内容。

  “依托三级综合医院,挑选内科、外科、120急救、重症监护、麻醉、卫生应急管理、心理援助等方面的医疗、护理、医技及后勤保障人员,组建紧急医疗救援队,参与特别重大、重大及其他需要响应的突发事件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处置的专业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赵海平说。

  强协同之举、走融合之路、增共赢之效。2022年前三季度,南京都市圈10个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1%。

  煤制天然气是指将煤炭通过气化、合成等一系列现代煤化工技术变成天然气。中国最早的煤制天然气技术来自国外,至今已基本实现国产化。目前世界上已投产工业级煤制天然气装置较少,中国的煤制天然气技术已然走在前列。

蒋泓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