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南:“土特产”变成“金饭碗”

来源: 光明网
2024-06-27 01:51:02

  ◎本报记者 王延斌

  每斤2元的黄瓜,变成黄瓜汁就能卖到20元。这是山东庄锦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庄锦记”)产品升级的财富故事。相关技术是庄锦记与江南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深度合作的结晶。

  庄锦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该县是一座常住人口达80万的典型农业县。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县如何高质量发展?沂南给出的答案之一是:立足“土特产”做文章,瞄准预制菜、宠物食品、功能食品三大方向发力。

  一口咬下去,黄瓜清爽、鲜嫩的味道在记者嘴里弥漫开来。这是远近闻名的黄瓜种植专业村——沂南县辛集镇房庄子村的新产品。

  房庄子村有悠久的黄瓜种植历史。为了扩大产业规模,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沂南鲁蒙蔬菜购销专业合作社,建起16个蔬菜大棚,大部分种的是黄瓜。

  当地依托黄瓜建立蔬菜交易市场,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蔬 菜产业,年交易额达7.8亿元。沂南黄瓜畅销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小黄瓜成了当地的富民

  但沂南人并没有满足于“种黄瓜、收黄瓜、卖黄瓜”的致富模式。

  沂南县果蔬产量大,但以批发零售和初加工为主,附加值低,处在产业“微笑曲线”的底端。这让庄锦记等龙头企业坐不住了,他们引入无菌冷灌装生产线,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研发黄瓜青汁、黄瓜蔬菜复合功能饮品等系列产品,补齐黄瓜精深加工短板。

  被赋予高附加值的不仅仅是黄瓜。口蘑片、菠菜段……在山东青果食品有限公司,普通蔬菜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流程变成预制菜,然后漂洋过海,成为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智能生产,一只鸡分割成249种产品

  记者走进沂南超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和食品”)的产品展区,炸鸡的香味扑鼻而来。炸鸡只是公司的众多产品之一,将一只鸡“吃干榨净”,成为超和食品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投资1亿元引入荷兰智能化生产流水线,每日加工40万只鸡,半小时内可将一只鸡分割成249种产品。”超和食品总经理彭春香告诉记者,这条生产线实现了从活禽入场到成品产出的全自动化,用工减少40%以上,年加工量突破1亿只鸡。

  先进技术介入,改变了超和食品的发展方式。加工车间由原先的“劳动密集型”变成了“技术密集型”。超和食品成为肯德基、华莱士、双汇、中粮、西贝等知名企业供应链上的一环。

  在沂南采访,记者发现类似企业还有不少。他们没有舍弃当地农业的传统优势,而是因地制宜,通过变换赛道或打法,闯出一片天地。

  另辟赛道,“小弟”跨界成“大哥”

  食品产业是沂南县铜井镇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产品附加值低,缺少龙头企业。作为铜井镇代表企业之一,帅克集团向宠物食品领域迈出了跨界的一步。

  在沂南县铜井镇宠物食品产业园里,帅克集团创始人袁方选择了一条好赛道。“我们的宠物干粮、宠物罐头、宠物火腿肠、宠物冻干食品等产品畅销市场。”袁方说。

  袁方认为,沂南背靠“中国物流之都”临沂,全县禽类及其他原料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供给稳定,具有极强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发展高端宠物食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实证明,袁方的分析是对的。短短几年间,帅克集团便从国内宠物食品界的“小弟”变成了行业“翘楚”,更成为沂南宠物行业的“链主”。

  但令人叫绝的是,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调料,每家烤出来的味道却各不相同。这就取决于各家烧烤师傅的技术,调料配比、火候,甚至什么时候翻面,什么时候撒孜然辣椒面,都是核心商业机密。

  张希清于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任五常市委书记,后任哈尔滨市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今年4月25日通报被查。

  中英及中欧之间这种不舒适的磨合阶段看来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我们欢迎克莱弗利演讲中的积极表态,至少从中看到了中英关系转圜的一丝可能性,但对其将在多大程度上落实到对华政策上持观望态度。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克莱弗利及其他欧洲政客一个隐患,即他们必须严格践行一中原则,决不要介入、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对华理性,伦敦能否真正回归?)

  80后、90后小时候,锦州有一条街叫“串儿街”。一到夏天的傍晚,一排排露天的折叠桌子上长满了人。暖黄色的灯光伴着氤氲的炊烟,大人喝酒聊天,小孩举着羊肉串、排骨串,边吃边溜达,串儿街走到头就是夜市。正好串儿吃完了,来上一碗碰碰凉刨冰,解暑又解腻。

  对加班费,即使签订了协议,同意公司不支付加班费,也不能被法律认可。单位只要违反了法定工作时间标准、超时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正因如此,一方面,科研人员的经费宽裕与否并不影响其招聘学生或博后,招聘只看学术水平,比如IPMU为招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博后,提供了一份非常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另一方面,青年科研人员也可以自由选择博导和合作导师,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不必担心导师是否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日本科研人员都不存在非得申请经费才能维持团队存活下去的压力,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静做学术的长期稳定的环境。为什么日本的诺奖得主这么多?因为他们的科研生态不急功近利。”庄辞强调。

蔡哲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