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南宋》出版 古都杭州考古三大谜团揭晓

来源: 上观新闻
2024-06-27 22:40:00

  中新网杭州6月27日电 题:《唤醒沉睡的南宋》出版 古都杭州考古三大谜团揭晓

  作者 王题题

  “战国水晶杯是‘穿越之物’吗?”“南宋修内司官窑是否存在?”“千年御道有多宽?”……近日,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杜正贤的新著《唤醒沉睡的南宋》正式出版。该书是其考古自述史,以亲历者的第一人称视角系统梳理考古现场的大量细节,再现细致入微的考古过程,揭开历史谜团。同时,打破考古枯燥、冷门的刻板印象,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串联起考古过程的始终,引起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考古的好奇与兴趣。

  在考古第一线工作20多年,杜正贤共参与60多次考古发掘,发掘出几千件文物,主持的考古发掘项目曾5次问鼎考古学界最高荣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誉为“考古界的奇才”。

  谜团之一:战国水晶杯是“穿越之物”吗?

  1990年,杭州考古人员从半山地区的一块被看作“废地”的砖瓦厂中,挖掘出目前杭州最大的战国墓葬。水晶杯作为其中的瑰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

  杜正贤回忆,这个水晶杯造型很像今天的啤酒杯,考古队员当时心里一凉,以为是盗墓贼留下的。

  很快,他就否定了这一猜测。因为这里长期有砖瓦厂的拖拉机来回取土,墓葬表面的泥土被碾压得非常坚硬,在挖掘过程中也没有发现盗墓的痕迹,应该没有遭遇过现代人的盗掘。

  随后,这个“宝贝”被运送到北京鉴定,最终确定这只杯子是战国年间的水晶杯,惊艳了世人。

  谈及水晶杯的主人,杜正贤表示,当时这座墓室内没有发现棺椁,出土的陪葬精品器物共34件,除战国水晶杯外,还有玉虎、原始瓷编钟等文物。学界现在更倾向于认为,墓主人应是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后,楚国派到杭州地区的最高长官。

  谜团之二:南宋修内 司官窑是否存

  据记载,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建立修内司、郊坛下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与较早被发现的郊坛下官窑不同,修内司官窑迟迟未被发现,成为中国陶瓷史研究中的一桩悬案。

  1996年,杜正贤得知杭州凤凰山与九华山间发现古瓷片,随即率队发掘,发现龙窑、素烧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窑具。杜正贤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发掘情况,提出老虎洞窑址是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的观点,得到业界普遍认同。

  基于官窑对残次品严格管理,他深挖发现了南宋层瓷片堆积坑,出土大量可拼对成型的瓷片,特别是出土的修内司官窑瓷片。

  杜正贤表示,此次考古不仅揭示了窑址全貌,也解决了历史上修内司官窑存在与否的争议,更推动了南宋官窑相关研究。

  谜团之三:千年御道有多宽?

  2003年,为配合杭州市万松岭隧道东接线(严官巷段)的道路建设,位于中山南路西侧的严官巷被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南宋时期的御街、御街桥堍和桥墩基础等重要遗迹。

  由此基础上建设的南宋遗址陈列馆,如今可以真切看到南宋临安城里最繁华的御街格局。在陈列馆内,视线穿过近现代、明清、元代土层,直抵两米多深的南宋考古挖掘现场:桥堍桥墩、石砌水闸、房屋基址、道路水井……一目了然。

  御街乃南宋皇帝朝拜之路,由香糕砖铺设,错缝侧砌、做工考究,分为主道和辅道,主道是皇帝专用,辅道则属大臣侍卫,中间以青石砖分割。

  杜正贤表示,此次发掘明确了御街宽约20米,完整展现了其全貌,为南宋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完)

  由于看病的人太多,吴旺现在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4个小时,有时候连吃饭的都顾不上。“除了自己感染新冠休息两天外,我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干到晚上10点,有时候会搞到凌晨12点。”他说。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在广州车展期间表示,他看好国内自主品牌发展,2022年前11月,自主品牌在国内车市占比为49.2%,如果不出意外,全年的占比可能达到50%,即便2022年不到50%,2023年也一定会超过50%。中国的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心、信赖与日俱增。自主品牌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无论是科技的含量、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品质的保证,包括消费心理的把握,还有良好的售后服务,都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当前,中国车市另一大亮点就是新能源汽车,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会超过650万辆,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

  “2023年,预计在稳地产、基建和制造业继续发力的共振之下,中长期社融有望重回上行趋势,A股也将会回到上行周期。”张夏认为。

  “作为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的车长,我感到十分荣幸与骄傲。我见证了我国高铁从和谐号动车组到现在的复兴号智能型动车组,从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的快速发展,列车的服务设备设施越来越好、越来越人性化。我将值乘好每一趟乘务,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一名旅客。”列车长戴丽介绍道。

  <strong>1 “山寨”网址诈骗</strong>

  当然,尽管中美关系面临了诸多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十分确定的,那就是中国的稳定性将对中美关系形成积极塑造。这种稳定性既包括我们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对美外交原则和政策的确定性,也包括中国坚持“办好自己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综合实力的发展,并让自身的发展与时代大潮紧密交织。我们当然希望中美关系在2023年实现积极的进展,但就算出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也毫不畏惧。

傅玉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