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旅游人气持续飙升

来源: 参考消息
2024-06-09 02:59:31

  中国国内旅游人气持续飙升(专家解读)

  美国彭博社刊文称,中国国内旅游需求持续强劲增长。携程公司表示,体验式旅游热度高,冲浪、去主题乐园和到郊外游玩等活动今年人气飙升。

  旅游行业网站“酒店新闻”报道称,中国游客将推动全球旅游业复苏。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研究预测,预计到2023年底,中国旅游业将贡献1.48万亿美元经济产值,比2022年增长150%以上。

  文旅部公布的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显示,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

  中国旅游市场的变化呈 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需求集中爆发。自春节以来,中国旅游需求快速复苏,形成强劲增长态势。保守估计,2023年全年旅游消费同比增长将超过2.50万亿元。这一增长量,相当于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这一增量彰显中国今年消费复苏。

  二是国内旅游再次展现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30万亿元,增长1.12万亿元,对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研究发现,这种增长是中长期的,说明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中长期增长轨道。

  此外,中国旅游业还有多种值得关注的新现象。第一,人口聚散成为改变旅游格局的重要变量,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成为影响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变量;第二,远程目的地越来越依赖于时间分配,近程目的地越来越依赖于玩法创新;第三,从今年涌现的旅游热点来看,如贵州“村超”、淄博烧烤、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旅游业态正在发生变化,新业态迅速成为流量入口。

  中国旅游业热度上升,反映了国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文化性、服务性消费快速上升,推动旅游需求强劲增长。

  旅游热将持续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消费方面,旅游占据居民消费增量的重要份额。旅游热有望推动消费增长,拉动就业,带动当地服务业发展。在生态文明方面,旅游也使目的地自然景观产生经济价值,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体现。此外,中国旅游热还会对全球旅游市场带来溢出效应。中国客源走出国门,将推动世界旅游业复苏和新格局形成。(汪莹采访整理)

  受访专家: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副研究员、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 金 准

  据新华社消息,全国国家安全系统表彰大会7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出席大会并讲话。他强调,国家安全机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矢志不渝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安全屏障。

  随着中央港澳办领导班子集体亮相、中央社会工作部领导班子陆续公布以及国家乡村振兴局3名副局长集中转岗……6月末以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加速落地。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朗普当年带领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时,人们发现,美国在从贸易全球化这条道路走向“逆全球化”,走向“闭关锁国”。而在拜登上台后,他不仅没有取消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反而延续了特朗普的贸易政策,甚至变得更为极端。曹和平认为,自美国发起贸易“逆全球化”运动至今,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在主要大国不担当领导责任的背景下,中国事实上是扛起了维护全球贸易的旗帜,团结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推动全球贸易向着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在他看来,中国积极申请加入CPTPP,“于公于私”都是有利的。

  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为统筹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的牵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组织拟订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重点地区帮扶政策,组织开展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研究提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相关资金分配建议方案并指导、监督资金使用,推动乡村帮扶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等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在农业农村部加挂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

  据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通报,广东各地已于7月16日12时前全部完成海上防风撤离任务。全省2702艘免休渔船全部回港,66891艘在港船只全部落实了防台风措施,8262名渔排人员、36个海上风电平台上的1680名工作人员全部上岸,全省各地海洋牧场、68个滨海景区全部关闭。截至17日17时,全省陆上共转移人员229654人。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揭榜挂帅”更像一种孵化机制。征集来的企业需求基本是技术难题,有明确应用场景,涉及到应用基础研究的很少,从整个运行机制上看,以相对长线的“定向项目合作”为主。相较而言,华为的“难题揭榜”可以做为一种参考,因为其已不仅局限于整合供需资源,而是再向前一步,整合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理念和视野,真正实现了校企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林平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