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命根子”

来源: 中国小康网
2024-07-10 05:33:27

  本报特约评论员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外部形势波谲云诡,国际农产品市场频繁波动,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我国粮食产需未来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基于严峻的局面和迫切的要求,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要按照中央和各地签订的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如何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如何用有限的土地支撑高质量发展?唯有珍惜、唯有保护!”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当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我的土地我的家》公益宣传片,展示了我国保护耕地、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努力以及凝聚的共识。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 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围绕这一主题,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多项内容。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安天下,地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方向。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放眼全国,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2023)蓝皮书》显示,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22年为106.02,较上年提高3.4%,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来说,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盼,粮食安全是稳定之本、安全之源。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从数量上看,耕地仅占世界的9%,耕地面积总量仍然趋紧,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国家,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需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当前,外部形势波谲云诡,国际农产品市场频繁波动,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我国粮食产需未来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基于严峻的局面和迫切的要求,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要按照中央和各地签订的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紧张的美中关系令两国企业都感到担忧。”美国《福布斯》杂志3日报道称,美国中国总商会最新发布的年度调查显示,约81%的受访中企对两国关系紧张感到担忧。而中国美国商会3月发布的调查几乎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在101家受访中企中,36%的企业还担心“美国对外国投资政策的不稳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称,在连续两届美国政府执政期间,美中之间的外交渠道已经萎缩。中国的邻国和美国的盟友忧虑,世界大国之间沟通中断可能破坏全球经济,或导致意外冲突。  

  基础研究当下的根本困境,实质上指向经费分配结构问题。专家指出,基础研究的典型特点是基础性、长期性和难以预测性。对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而言,这种以竞争性项目为中心的支持模式会造成科研人员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主义导向,在选题上更看重能否在短期内出成果,使得基础研究有限的经费并没有流向真正重要的原创性研究上,经费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这样的模式并不十分适合基础科学研究,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探索。”庄辞说。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的科研资助体系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立起来,当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绩效为导向的资助体系设计是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如何让科研经费得到最大化利用,“把钱用在刀刃上”。但在一个推崇竞争和排序的科研支持体系中,最后一定会形成“马太效应”,“已经拿到项目的人越拿越多,少数头部科学家经费充足,但还是不停申请经费”,真正应该得到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在成长期却可能被边缘化。

  2018年11月16日,国际顶刊《科学》罕见发表了一篇评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改革的社论。文章称,基金委从2018年下半年开启的全方位改革“反映了全球科学与技术研究范式近年来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跨学科研究凸显重要性”。

  在加州拉斯维加斯的展会现场,她参观了一周,成千上万的摊位几乎跑遍了,却没找到中国的摊位。好不容易在拥挤的人群中看到了几个国人手中拿着长城公司的塑料袋,她立马迎上去,亲切地问:“你们是来参展的吧?” “不,是来参观的。”

  早在2021年,时任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就透露,科技部将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对未来十年国内基础研究的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并决定在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据了解,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具体建设方案原定今年4月左右公布。

沈皓孝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