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李群: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来源: 中国网推荐
2024-06-28 06:06:02

  “我理解,文物系统性保护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全国政协常委、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一是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保护工作。加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力度,改善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提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珍贵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

  “二是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李群引用相关案例说道,“个别地方在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时做表面文章,只保留几处孤立的文物保护单位,而把周边的老建筑、老宅子、老街区全部拆掉,历史风貌和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这类做法必须严格禁止。去年,文物部门进入国务院国土空间规划联合审查机制,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文物保护管理措施,统筹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水下文物保护区等,加大了文物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统筹力度。”

  “三是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提出‘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文物工作责无旁贷、坚决落实,协同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科技遗产等保护,共同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完整保护好、传下去,让人民群众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谈到“合理利用”,李群表示:“保护和利用,是文物工作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保护是利用的前提,要坚持保护第一。利用是保护成果的转化,要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肩负新的文化使命,文物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统筹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李群表示:“今年我们将着力办好几件大事,切实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一是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在这次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4年要修改文物保护法。”李群强调,“国家文物局将全力配合文物保护法修改,积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和相关条例制定修订工作,有序推进长城、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等法规建设,筑牢文物‘应保尽保’法治屏障。”

  二是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机制。实施好文物保护前置机制,推动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落实落细。构建国家文物督察制度,完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织密文物保护的“安全网”。作为系统性保护的短板弱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多面广、保护难度大。李群指出:“针对这一问题,今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投入资金,用于资助文物资源密集区的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财政支持机制得到进一 步完善。”

  此前,欧美西方一些居心叵测的政客和舆论企图把中国拖入乌克兰危机的浑水,并抹黑攻击中方的中立立场。但中方多次强调,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我们既不会隔岸观火,也不会拱火浇油,更不干趁机牟利的事。中方所作所为光明正大。对话谈判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依旧没有现成的教程,王印和其他老师一起研究,还邀请孩子们出谋划策。这是一场没有固定答案的探索,需要大家共同想办法。有孩子提出可以尝试用拉链结构,有人建议借鉴发条原理,还有位小男孩说可以借助一级火箭的分离拉落助推器的伞帽,无需增加额外的结构,还能保证水火箭的重量不再增加。

  这类“不合理也不切实际的要求”,印度已经说过好些次了。一味地执拗于在边境问题上对华示强,只会阻碍双边关系总体发展,甚而影响到印度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发展。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在该所制定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一个重点布局方向是关于可控核聚变中的理论研究,这也是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方向。但庄辞说,研究所现有资源很难在这个方向上引进一批优秀的人才。“所里非常希望能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重大核心问题做一些布局、组织攻关团队,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无奈说道。

  无独有偶,除深圳楼市外,上周也有市场消息传出上海二手房核验价和“三价就低”疑似有所放松。上海某股份行个贷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并未收到政策变动相关通知,目前仍按照原有政策执行。但是从去年开始,部分地区二手房涉税评估价较之前有一定提升。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85%以上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需要区分所属的科学类别。记者查阅2019~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于受理情况》年度报告后发现,四年间,申请项目中,选择第二、第三类项目占比不断上升,一、四类项目占比有所下降。2022年,全部提交的294300多项项目申请中,选择第三类“需求牵引”的项目最多,占申请总量的45.14%,第二类“聚焦前沿”项目比例是44.57%。与之相对,第一类“鼓励探索”项目仅有5.05%的人申请,但回到2019年,这一数字还是17.98%。

刘雅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