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苦竹子”长出“甜日子” 新乡贤助“亿元村”文化振兴

来源: 广州日报
2024-06-02 16:49:42

  中新网杭州4月18日电(郭其钰 张淇)当宛如天籁之音的中国竹管乐响彻世界,鲜为人知的是,全球85%以上的竹笛都产自浙江杭州余杭区中泰街道的一个乡村——紫荆村。这里有全国唯一的“苦竹种植资源库”,每年生产销售竹笛超450万支,全产业链产值达3.5亿元。

  一支支竹笛吹响了紫荆村的“共富曲”,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3万元。物质富裕的背后,作为浙江省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笛文化也吸引越来越多新乡贤回乡,以产业为基,以文化铸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支竹笛看似简单,却要经过72道工序,每一道都要求精益求精,中泰竹笛也因浮雕精美、笛音嘹亮而受人们喜爱。”直播间里,新乡贤蒋冰泽正在介绍中泰竹笛的制作过程,他回乡 后自创品牌乐器厂,开拓网销渠道,紫荆村也成为他“梦开始的地方”。

  新乡贤的回归,为紫荆村带来了新活力。许多在外闯荡的“笛二代”纷纷回乡创业,他们有的专注于制笛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有的则投身电商销售领域,不仅为竹笛产业带来了技术和资金,更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走进紫荆村新乡贤共富实践基地,新竹艺术团正紧锣密鼓进行排练。艺术团成员由紫荆村的“笛二代”和新乡贤组成,他们大多毕业于专业院校,不仅技艺精湛,更怀揣着对竹笛文化的热爱。

  伴随着笛声长大的黄毓是土生土长的紫荆村人。她的父亲黄卫东是紫荆村第一批学习制笛的村民,也是竹笛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一名“笛二代”,黄毓不仅传承了父亲制笛的“好本领”,吹笛技艺更是了得。

  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90后”黄毓回到紫荆村,成立自己的竹笛培训工作室,为竹笛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一方水土,十里乡贤。借力新乡贤资源,紫荆村创建了紫荆笛音“共富工坊”,邀请音乐老师、制笛带头人、演奏大师等新乡贤人士担任讲师,通过开班培训、工坊派单,带动当地妇女、残疾人等8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

  “如果没有共富工坊,就没有现在的我。”残障人士鲍丽韵曾是一名公交司机,因意外失去双腿。共富工坊成立后,她凭借分配到的竹林和专业培训,创办了年产值约200万元的竹笛厂,“以竹为足”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竹子要长得旺,笛声更要传得远。紫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介绍,当地成立了行业协会,打造“中泰竹笛”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依托竹笛夏令营、笛箫文化公益课堂、竹笛人才文化艺术交流周等活动,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节苦竹富了一方百姓。如今的紫荆村在新乡贤助力下,从单一产业走向农文旅融合,从家庭小作坊走向共富大工坊,成为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中国竹笛第一村”。(完)

  检察机关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最高检会同公安部建立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目前已建立了3600多个协作办公室,促进监督更有力、配合更顺畅。2013年至2022年9月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提出抗诉11.9万件。

  西广场上,仍有不少人喜欢在“成都东站”的大字下拍照留念,“都站好,妹妹像哥哥那样,摆个姿势。”两位老人带着两个孙孙,要回营山,进站前,拍张照给孩子爸妈看。

  坦桑尼亚福建同乡会会长许火炮、香港万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留文博则将目光投向困境中的中小微企业,建议泉州活用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脱困,继而推动其健康发展。

  基于生活服务类商户开工营业情况构建的生活服务业经营活力指数显示,自12月最后一周以来,该指数逐日上升,表明越来越多的商户正从疫情影响中恢复,纷纷开工营业。同时,我们基于全国80城办公场所人流量数据构建了在岗率指标,数据也呈现了相同的结论,近期我国办公场所在岗率已较上月低点快速恢复了近10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分别恢复32.9、14.0、14.6、15.5个百分点。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如今,普遍建立的“有事好商量”机制,让百姓将心声“一吐为快”,助民生“关键小事”好商量、快解决。

  山西是中国壁画遗存最为丰富的省份,其中有大量精品流失海外。如何让这些文化精品“魂归故里”?1月7日,在山西云上文博会系列活动之“文化名家会客厅”的第三场讲座上,中国壁画名家王岩松以“看见山西,壁画的世界长度”为题,线上分享30年传承传统壁画艺术的探索。

钱靖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