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孩子考高分企业奖10万 ,是“炒作状元”吗?

来源: 上观新闻
2024-06-30 08:34:35

  企业参与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也是不鼓励、不提倡的

  来源:新京报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

  6月28日,“员工儿子高考718分公司奖10万”的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

  据报道,为考生发放奖金的公司是吉林中东集团。该公司发布通告称,“企业员工牛某某的儿子,在今年的高考中,以718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吉林省理科状元。为了表彰牛同学取得的优异成绩,激励更多员工子女努力学习、追求卓越,董事长决定:给予牛某某及其子现金10万元”。

  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员工子女予以奖励,是公司的自主行为,无可厚非。但诚如一些网友所质疑的,只重奖“状元”,并在公告中强调“状元”,难免给人以“企业在炒作高考状元”的观感。

  近年来,企业重奖“高考状元”的事情并不鲜见。不要说“状元”是本企业员工的子女,就是与本企业毫无关系,也有企业对“状元”予以重奖。除了对学生本身的资助,企业这种奖励行为的目的,无非是让“高考状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的“形象代言人”,以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

  企业这种行为,本质上也属于宣传、炒作“高考状元”。而我国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各校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分考生”等。虽然这一禁令主要针对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但企业参与宣传、炒作,也是不鼓励、不提倡的。

  此事中,考虑到“高考状元”是企业员工的子女,企业给予重奖可以理解,也是企业的自主权利。但从通告看,企业显然把这作为既宣传员工子女获得“高考状元”,又宣传企业的题材了。从现实效果看,企业花了10万元,也确实收到了远超10万元的宣传效果与关注度。

  要注意的是,企业这种宣传,本质上还是出于“状元情结”,迎合社会对“状元”的关注。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就此而言,企业如果真关心员工的家庭教育和子女成才,就不宜只重奖“高考状元”。

  有观点就认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不妨对所有子女考上大学的员工给予奖励,而不是只重奖“状元”。一方面,这体现出对员工子女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样的奖励,给予员工子女上大学一定资助。

  只重奖“高考状元”,对企业的其他员工和社会公众来说,更可能刺激“这是别人家孩子”的攀比心态、强化“状元情结”。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仍存在功利化、短视化倾向,这不仅加剧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增加每个家庭的焦虑。

  因此,教育部提出,今年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整治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办学行为。而其关键,就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当然不只是教育部门、学校的事,更需要形成全社会合力。这也需要警惕企业奖励等各种以重视教育为名而进行的高分生、“高考状元”炒作。

责任编辑:杨赐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言人表示,该机构正在调查此事。

  “急诊科抢救室是急危重症抢救治疗的‘第一关口’,加上病人病情变化迅速、复杂,每一次接诊都可谓是在与时间赛跑,和生命竞速。”入职刚好满10年的曹婷婷,从急诊科的一名“新兵”,成长到如今可以胜任急诊科急、快、准的工作环境,独当一面,心中感慨万千。

  2022年中超联赛中,武汉长江队因违反中国足协中超联赛相关管理规定,被两次处罚共计扣掉9分,最终以34战8胜4平22负积19分的成绩排在中超第16名,以距离保级线4分的差距遗憾降级。

  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天津世乒赛成为了一代人的美好回忆。或许很多人真正爱上乒乓,爱上国乒,也始于那段热血故事。(完)

  <strong>男方婚前购房买车,12万彩礼全返还</strong>

  这一瞬间,桥面称重系统开始称重、主梁各部位的传感器收集桥面振动频率、幅度数据,信息融合历史数据,系统计算出了大桥当下和未来的承载能力。同时,感知环境危险的传感器监测着地动、风吹等细微变化,在分秒间、方寸内守护着大桥的安全。

韩以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