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收购商品房,都租给谁?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6-27 18:05:53

  6月23日,重庆首个国企批量收购商品房用作租赁住房项目投入使用,地理位置、房租价格均具优势,主要面向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中的“新产品”,市场效果怎样?运营模式怎样?

  国家层面从2023年1月份在8个城市试点,到2024年5月份在全国层面推进,再到6月20日,住建部要求在全国县级城市推进,国企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未来会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

  重庆首个批量收购商品房转作的租赁住房项目,什么样?

  首批房源95套,面积35平方米上下,每月租金1500元左右,家具家电基本齐全,可拎包入住……目前出租率已超60%。

  除此之外,地点和配套情况如何?面向哪些群体?戳视频,了解更多信息↓

  重庆首个项目背后都有哪些考量?

  重庆大学副校长 刘贵文:重庆是按照“一点四区”的思路,“一点”就是在轨道站点旁边,“四区”是在工业园区、商业区、学区和医院周边公共服务的覆盖区域内去选择这些房源,这样可以极大降低新市民、青年人租房的交通成本。

  另外这一批租户也非常看重生活配套的全面性,所以选择这样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另外这一次推出的房源,租赁价格确实也是按照在充分考虑保障的特质情况下,比市场的价格略微低一些,所以按照区位优、价格优、配套优的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收购过程中有哪 些困难?

  重庆大学副校长 刘贵文:提供出租的房屋面积,一定要考虑供需双方的适配。对于新青年和新市民来说,他们需要的面积确实不是太大,所以可能需要把一些比较大面积的房屋来进行改造,这个是非常容易实现的。

  ①最重要的一个难点,是在做之前对市场的实际情况,即到底需求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位置的产品、需要什么服务的产品,要做长时间仔细调研。

  ②在需求明确的基础上广泛征集房源,从中筛选出适配的房源,这也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

  ③在这两个选择之后,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和原有的开发商来进行磋商,以达到价格相对比较优惠,同时也能帮助市场消化一些存量房的目的。这几个方面走下来积累经验之后,这些困难也会越来越少。

  承担任务的国企如何实现很好运营?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吴璟:①收购商品房的地方国企,可以在运营过程中引入市场中已有的、有比较丰富经验的、对长租公寓进行运营管理的企业。对于很多特别是之前没有相关经验的地方国企来说,能够来确保提高运营效率。

  ②我们也可以想一想,是不是一定需要长期,也就是地方国企现在收储了这些房源,承担了这样的责任之后,是不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是可以退出的。也就是我们要更开明地看待这个问题,不是说地方国企现在收购了,未来30年甚至70年,都要持续运营,我们要允许它来做适当的退出。

  国企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如何实现长期运营?

  重庆大学副校长 刘贵文:对于运营的企业来说,

  ①管理一定要精细化。运营考验的是长期的经营管理的功夫,不是原来的高周转模式赚快钱,所以要精细化,要有耐心。

  ②运营的队伍一定要迅速专业化。房屋经营管理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是需要提升的,现在试水之后不断累积经验,让队伍越来越专业化,很关键。

  ③相关的政策配套和扶持也要跟上。通过这样一个试点,无论是在政府税费方面的减免,还是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支持上,都会逐步有一个样本的效应。

  “阿里巴巴的基数太大,很多数据依靠阿里巴巴的增长体现,比如网络零售总额、社会零售总额、跨境电商交易额、外贸数据、人才引进等等。”有熟悉余杭区经济发展的人士表示,要填补大企业波动带来的空缺,并非易事。

  同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发布会上指出,2023年中国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是主基调,从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是可控的,因为当前中国经济处在恢复发展的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供给比较充足,居民通胀预期比较平稳,具备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

  今年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及交易所等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制度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全面注册制落地后,不少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诗睿]综合“今日俄罗斯”(RT)电视台、美国政治新闻网等媒体27日消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当天在议会上表态,支持中方就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的“和平方案”。此前,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简称“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释中方的有关基本立场主张。文件涵盖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个方面。

  这项两省市联合建议有5点具体内容:打造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平急转换产业先行区,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卫生健康领域试验内容,加大国家统筹协调和资金支持力度。

  2016年、2018年、2022年,中方与沙特、伊朗之间多次展开高层互访,传递和平与合作的讯息。中方通过大量外交斡旋,为沙伊两国和解按下“加速键”。

潘嘉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