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五一”假日旅游收入逾400亿元 “跟着文物游齐鲁”渐成风尚

来源: 齐鲁壹点
2024-06-08 23:43:06

  中新网济南5月6日电 (记者 赵晓)到古城老街看展演、尝美食,赴文博场馆观文物、做手工,去历史遗迹仰圣贤、寻文脉……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山东“文物主题游径”受热捧,“跟着文物游齐鲁”成假日新风尚。

  记者6日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据旅游调查和客流与消费大数据测算,“五一”5天假期,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871.2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24.5%,比2019年同期增长29.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8.6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25.8%,比2019年同期增长10.9%。

  作为游览山东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山东博物馆“五一”假期累计接待观众达10.8万人次。系列精品展览和研学活动,为观众奉上节日文化大餐。馆内新设的“百工万物学塾”人气高涨,不仅邀鲁绣传承人现场展示刺绣技艺,还举办文物修复技艺讲座,让观众现场体验全形拓的制作过程和书画装帧的艺术技法,丰富了参观体验。

  中国首个县级国家一级综合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假期“上新”唐代煎茶、宋代点茶等茶文化体验项目,推出以馆藏“镇馆之宝”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为原型的首款AR数字文创雪糕,激发游客打卡热情。

  “之前在网上多次刷到青州博物馆的视频,这次专程带孩子来参观,明代状元卷让我们印象深刻。”来自河北的游客张女士说。数据显示,“五一”小长假期间,青州博物馆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延长开放时间,满足游客参观需要,举办“诗话青州 词韵中华—明清诗词作品展”、状元学堂研学教育活动等,带游客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同时,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利用假期来到位于济宁曲阜的孔子博物馆,或漫步“大哉孔子”展,或观看“礼乐传习”展演,或体验非遗雕版、琉璃簪花制作等,掀起博物馆研学热潮。据统计,孔子博物馆5天小长假累计接待观众近6万人次。

  山东“文物主题游径”不仅包含了文博场馆,还串联起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水利遗产等资源要素。

  “五一”假期,改造升级后的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引游人如织。该街区因北宋文学家曾巩任齐州太守时,在此修筑百花堤、百花台而得名。

  扎染、木雕、掐丝珐琅……游客在百花洲一边体验传统工艺,一边领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风貌。济南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节假日期间,百花洲为游客提供了众多节目表演和研学活动,让更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了解。

  走进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这 里不仅留存了古民居,还有许多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存,钢八连抗击日寇、沂蒙人踊跃支前等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在这里流传。近几年,临沭县深入推动文旅农融合发展,将朱村打造成红色文化区、明清村落风情区、河道游船观光区、沂沭交汇生态休闲区等多个功能区。

  “五一”假期,《第一碗饺子》等红色情境剧在朱村旅游区接连上演,让游客在聆听红色故事中感悟沂蒙精神。当地还举办“狮舞齐鲁”南北狮王争霸赛、汉服游园会等,“五一”假日累计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0余万元。

  此外,临沂琅琊古城借势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热度,在夜间推出众多演艺业态,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潍坊青州古城开展花朝节琴筝和鸣演出、华服巡游等丰富活动,邀民众“沉浸式”品味古城文化;枣庄台儿庄古城策划“入梦台城·商贾迤逦”、《劳动赞歌》快闪等延长游客游览时间,激活二次消费。(完)

  据越通社报道,越南国会主席王庭惠当天代表第十五届国会常务委员会签发了这一通知。通知说,根据越南宪法、国会组织法和越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国家代主席人选的提议,由武氏映春出任国家代主席,直至国会选举产生新的国家主席。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村民把自己的房屋改造后经营民宿、餐厅、旅游纪念品店等,也吸引了外来移民开店创业。目前,西递村从事旅游相关营业户有260家,从业人数超过1000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3273元增长到如今的近5万元。

  《三体》是一部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但主创团队希望用极其真实的方式去展现电视剧。就像杨磊说的,“让所有东西越真实、越接近真正的科学,它就会越像《三体》”。

  “自动驾驶可通过地方立法进行试验来积累经验,最后在国家层面形成统一立法。”余凌云认为,自动驾驶立法应当坚持创新性、前瞻性、开放性的理念,并以“渐进式”立法思路为宜。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上海1月18日电 (记者 陈静)骑着电瓶车,每天穿梭在市区的大街小巷,把一单单外卖送到顾客手里,这是外卖小哥们的日常工作常态,他们的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是街头巷尾的“奔跑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些地方野猪等野生动物泛滥成灾,危害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和农牧生产。“野生动物肇事的问题根源在于野生动物活动区域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区域的空间重叠。”谢屹表示,得益于我国多年持续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但作为关键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地因为面积既定和生态承载力有限,导致了此类问题呈现加剧态势。

李宗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