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变新宠 黄河“几字湾”上好“柿”发生

来源: 南方周末
2024-07-08 08:28:29

  中新网巴彦淖尔5月14日电 题:土特产 变新宠 黄河“几字湾”上好“柿”发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立夏不久,气温渐升,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一家黄柿子种植基地,种植户王芳萍正在忙着采摘,一颗颗饱满结实、晶莹剔透的黄柿子挂满秧藤,散发着淡淡果香。

  王芳萍承包了2座温室大棚种植黄柿子,当下正值黄柿子上市时节,每天可采摘鲜果600多斤,两个棚的年收入8万余元。

  “过去,我们都是自家留种,选种标准参差不齐,品质逐渐退化,产出的黄柿子果实易裂,一年到头赚不了多少钱。”王芳萍说,如今黄柿子能卖上高价,是因为更换了品种。

  伴随着一股独有的清香味,黄柿子火锅被端上了桌。锅煮沸后,香味更加浓郁。先喝一碗汤,这是吃黄柿子火锅的规矩,开胃又清爽。

  在五原县一家黄柿子火锅店,还没到用餐高峰期,店里就坐了不少食客。点上几碟小菜,涮上几片鲜肉,拉上几句家常,便可在火锅飘香中纵享舌尖上的美味。

  火锅店负责人张飞介绍,这样火爆的状态已持续了一段时间。“每天的就餐人数在500人左右,销售额约5万元,顾客回头率超50%。”

  地处河套平原腹地、黄河“几字弯”最北端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是全国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里水、土、光、热资源富集,北纬41度农作物生长黄金带的独特优势,成就了五原黄柿子颜色金黄、个大肉厚、营养丰富、沙甜可口的独特品质。

  五原县绿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靳存旺介绍,近年来,五原县采取“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模式,在开展本土品种提纯复壮的基础上,培育出2个新品种。

  “新品种既保持了黄柿子原有的口感和营养,又具有产量高、裂果少、商品率高的特点,同时减轻了病虫害。”靳存旺说。

  而如何让当地的“酒香”飘出“深巷”?五原县也走出一条依托电子商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今天要发1万余单黄柿子,分拣好的要快速装车,尽早送到客户手中。”分拣、打包、装箱……在五原县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王恽早早开始忙碌。

  王恽主要从事河套农特产品销售工作,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在各大电商平台积累了一定客源。这两天,她家的黄柿子订单持续增长,成为电商市场的新宠。

  “我们每天和种植户收购黄柿子近万斤,日销售量稳定在2000单左右,销售额约5万元,大多都发往北上广。”王恽说。

  “产业园目前有销售黄柿子店铺45家,去年全县通过互联网销售黄柿子约27.5万单,销量137.5万斤。”五原县电商服务中心主任周璇说。

  黄柿子汁、黄柿子气泡水、黄柿子果糕......除了在黄柿子种植销售上提高效能,当地还对黄柿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以实现对黄柿子的全方位开发。

  据了解,目前五原黄柿子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年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总产量为2万吨,年产值达2亿元,产业链从业人数超万人,全产业链产值达5亿元,当地人靠黄柿子收获了自己的好“柿”发生、好“柿”连连。(完)

  翻看政府工作报告,“数字”一词出现近20次。何以频提?

  不仅如此,提到剧中的“高启强”张颂文时,李健云淡风轻地丢下一颗重磅炸弹:二十年前,“高启强”曾经给“李响”上过课。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2月8日电 (王冬梅 张素)阔别已久的传统民俗活动“行通济”在今年回归,仅在传统佳节元宵节当晚就有约36万名民众参与。记者采访获悉,多种低空防御措施为民众出行保驾护航。

  “阿姐,我知道你们为了方便总想从铁路上穿过去,但是这很危险,火车可不长眼啊!”在治理南防线治安复杂问题时,村民出行与铁路形成了矛盾。冯兴波实地探察,认真聆听民众诉求,积极联系铁路部门、地方村委等进行反复协商,终于在不影响铁路安全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方便村民出行的通道。

  2009年,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开始承担中俄人文合作项目“黑水城文献与西夏研究”。2010年,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签订协议,成立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多年来,经过两国专家的紧密合作,先后出版了《西夏文献研究丛书》《西夏文献丛刊》《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等系列成果。2018年,中俄两国启动了包括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研究在内的新一轮西夏学联合研究。(完)

  此次发布的白皮书内容包括:广州国资国企振兴老字号品牌探索成果、2022年广州国企老字号品牌活力榜、食在广州与老字号专题报告、附录(十大事件、老字号名录、品牌活力指数)等四部分。

叶淑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