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福建:“二月二”游南宋灯笼喜闹春田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6-28 18:43:30

  中新网福建连城3月12日电 (黄水林 江钰婷)二月二龙抬头,开启一年好兆头。3月10日到11日,在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莒溪镇璧洲村,第六届“二月二”南宋灯笼文化节活动热闹举行。

  “鱼在这里、快抓快抓”……眼下,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春雨如期而至、滋润大地,万物生机盎然。

  10日下午,在璧洲古村永隆桥、文昌阁间的农田里,“抓鱼闹春田”这一客家人独有的民俗活动热闹上演,唤醒冬日里沉睡的大地,迎接春耕生产的到来。

  “年过完啦,大家要好好忙于生计,开始耕作劳动了,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村民说道。

  同时,闽西汉剧、游公太、“连城拳”展演等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轮番上阵,掀起了村庄内的第一波热潮。

  11日,璧洲古村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随着锣鼓声、呐喊声响起,3米多长、2米多高的龙头被高高抬起,数百名村民抬着各种造型的南宋灯笼浩浩荡荡穿行在大街小巷,蜿蜒于田间地头。游行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松香、喜炮齐鸣。

  璧洲南宋灯笼独具特色,采用纯手工万字眉,八角灯笼,内外两层,上下三层,左右两侧各一花盆,一板灯笼多达20多盏灯。一根根蜡烛把灯笼映得晶莹剔透,五光十色,与灯光照耀下的文昌阁、天后宫、永隆桥等古建筑群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放眼望去,美不胜收。

  巡游最精彩之处莫过于“盘龙”,由布龙、纸龙和灯笼组成300多米长的游行队伍汇聚在村委会大坪,围成圈。龙珠引着龙头摆动,龙身、龙尾随之摇摆,时而腾跃、时而俯冲,神态各异,舞出了龙的精神气韵和百姓的欢天喜地。

  广场四周人头攒动,连连叫好,和锣鼓、炮竹声相呼应,将村庄热闹推向了高潮。

  “我是从四川来的,通过朋友推荐来到璧洲,看到花灯和古建筑相融合,像是穿越回古代。”游客李曦激动表示,这 次旅程很值得,不虚此行。

  璧洲南宋灯笼历史悠久,是从南宋璧洲开基后一直传承下来的民俗活动,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完整保留着南宋时期制造灯笼的精湛技艺,被誉为“南宋灯笼活化石,客家文化桃花源”。2018年,璧洲“二月二”游灯笼被列入龙岩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灯笼有60多节,由每家每户负责做一节,每节花灯如果一人独立完成需要15天到20天时间。”璧洲游灯笼民俗活动组织者林莺萍说,灯笼上写着大家对家国的祝福,开展游灯笼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永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完)

  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及二次全会擘画的生动图景,要如何变为现实?共产党人不是神笔马良,蓝图不会一经描绘就自动实现,需要我们迅速发力、持续发力、狠狠发力,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进。

  为了将云海寺合法化,罗廷才组织12名村民到昆明某著名寺院参加“三皈依”培训项目,并让该寺住持为每个村民办理了皈依证,他自己也办理了皈依证,取法号“本智”。另外,他安排村民向马关县民宗局递交皈依证和相关申报材料,以“村里有一定数量的信教群众”为由,申请将云海寺批准为临时宗教场所。马关县民宗局走访发现,瓢厂村无信奉佛教人员,已办理皈依证的村民自身并不信佛教,因此拒绝了这一申请。

  在刘贺看来,此次《流浪地球2》周边火爆不仅证明衍生品市场的潜力,同时也证明了内容的关键性,“当作品内容受到观众认可,衍生品通过合理经营便是为作品锦上添花,若作品本身并未得到观众认可,衍生品品类再丰富也难以帮助作品本身迈上一个台阶”。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在东北,每逢节日,人们都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俗称:“扭大秧歌”。年正月,无论是城镇,还是村屯,都有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和锣鼓声。

  春节期间,雁门关换流站内,最低气温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这种极寒天气,对换流站来说是一次严峻挑战。为确保雁淮直流这一“西电东送”重要通道安全稳定运行,雁门关换流站运维人员每天身穿红蓝相间的工作服,为换流站设备“问诊把脉”。

  这会儿,一名年轻村医去了村里随访,另一名正在整理村民体检档案。

陈俊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