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调研百国旅客来华体验 98%入境旅客会推荐朋友再来

来源: 快科技
2024-06-27 13:56:12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扩大,国际航班的复苏,入境游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外国人来中国旅行,领略中国传统和文化,欣赏各地美景,品尝各种美食,到处citywalk。

  6月2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课题组基于对103个 国家714位外国旅客的调研,发布一项外国旅客在华旅行和支付体验的报告。调研显示,98%的受访外国旅客会向其他人推荐来中国旅行;86%有过来华旅行经历的外国旅客认为在华支付体验更便捷了;更多旅客入乡随俗,大部分体验过中国移动支付,其中用过支付宝的入境旅客中,近97%还会推荐朋友使用

  入境游升温 几乎所有入境旅客还会推荐友人来华

  不管是自由行还是结伴行,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正来中国旅行。本次调研访问的外国旅客,超过一半以上都是首次来华。98%的受访外国旅客会向其他人推荐来中国旅行;86%有过来华旅行经历的外国旅客明显感受到在华支付体验更便捷了。

  入境游升温的趋势也早已显现在官方统计数据中。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

  多项便利入境和支付的组合政策落地见效 多数游客深有体会

  在中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持续吸引外国游客的基础上,中国免签“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6月,中国宣布对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3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此前,中国宣布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12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5月中国决定延长对这12个国家的免签政策至2025年12月31日。

  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自今年2月以来,央行围绕支付便利化先后9次主持召开推进会,强化与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协同合作,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工作力度。4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点文旅场所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商业领域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

  系列举措的快速密集落地,系统性的改善了入境游客的支付体验。正助力入境的外国游客在华便捷消费,也促进了中外交流。上述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入境游客越年轻越爱中国移动支付 00后使用率达90%

  外国旅客入乡随俗,也爱体验中国移动支付。调研显示,84%的受访外国游客在华使用过移动支付。越年轻的群体就越是喜欢。报告显示,1970年后出生的受访外国旅客在华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均超过80%,而00后旅客使用移动支付比例最高,近90%。

  入境旅客也会因地制宜,采用组合式支付方式。其中超6成的外国旅客首选支付宝。无论是胡同里的文创纪念品,街边小店里的美食,还是坐公交和地铁,用支付宝畅游中国正成为入境旅客的第一APP。报告显示,用过支付宝的外国旅客中近97%还会推荐朋友来华使用。

  过去两年来,在党争推波助澜下,美国民众围绕堕胎、控枪、移民等问题的意见愈加分裂,日益走向极端化。在严重对立的社会环境中,极端情绪的不断高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党争,导致政治暴力事件屡屡发生。

  包机出海,企业稳订单、政府忙招商;强筋健骨,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科创赋能,持续塑造发展新优势……岁末年初,制造业大省江苏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正驱散空气中的寒意。

  洗澡、清粪便、测体温、量身高、野外遛弯……除了照顾大象的饮食起居、进行康复治疗,救护与繁育中心工作人员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大象进行野外放养。在专职驯养员悉心照料下,“龙龙”受伤的左腿恢复良好,开始野外活动,它快乐地在森林中奔跑,恢复了野外生活的能力。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地方对2023年增长目标的设定,一方面可以看出各地对2023年经济复苏的预期是乐观的,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层面的压力,需要不断去适应、去克服。

  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简称“四院”)的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近一周来,该院急诊的就诊量较前阶段增长了近2倍。该院打破“专病专科专治”传统模式,实现全院打通,加快分流急诊病人。据了解,该院现在实施人员动态管理,统筹调度全院资源优先支援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该院还探索分级设置病区,以保证核心医疗资源,能够投入到对重症、亚重症患者的救治中,降低重症的转化率。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定型,用孩子拍搞笑视频,把孩子当成博取眼球和流量的工具,不仅可能构成对儿童隐私的侵犯,也容易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同时,这样做不但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共识,也会给更多的孩子带来不良价值引导。让孩子成为“搞笑视频”的主角,既不好笑,也不可取。

赖儒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